Wednesday, October 9, 2019
Thursday, October 3, 2019
建議是將語言往「收斂」的方向呈現
午夜翻牆· 21 小時 ·原文(逐字稿)是:「做為人類總是關心另外一個人類的安危,醫生的立場…今天早上幕僚跟我報告,我第一句話是問說那個打到有沒有生命危險?有時候職業病,就會問說是打到哪裡?不過是這樣,一個學生被警察開槍,這聽起來就很聳動,我們還是關心那個學生的健康安危,不過還好聽說沒有生命安危,但是這樣,這種紛擾一下去難免擦槍走火,所以我覺得這實在很危險,你想想看如果昨天那個學生被打死,哇,今天一定是世界頭條…」
人到了重大危機時才會露出真面目。台灣朋友,請看清楚,看清楚你們面對的,很可能就是我們面對的。
只不過是晚幾年,快的話,是四年之後。(他本是醫生,有沒有台灣記者問一問,中槍位置距離心臟只有3cm,香港警謊說那是肩膀附近,擦槍走火是指沒射中心臟嗎?)
開槍是不是擦槍走火?紐約時報對開實彈開槍的多角度分析,參考一下:https://www.nytimes.com/video/world/asia/100000006745719/hong-kong-protester-shot.html
(圖:whatsapp,三立新聞截圖)
***後補:朋友貼上了逐字稿,三立有點誤導,但柯P的原話也是避重就輕,完全連人道及政治議題也沒觸及。
事實與媒體下的標題完全兩碼子。
柯文哲已經被媒體搞得不是原本的「他」了。
但還是很多人接受「他變了」,或是「他怎麼這樣」的說法。
語言是可以發散的,後面加諸的訊息可以延伸。
像是蔡英文總統的博士論文,本來就可以規定「限定閱覽權」,但解釋成背後藏有不可告人的事實就是要拿出證據。
所以在現在這種紛亂的時代,建議是將語言往「收斂」的方向呈現。
Subscribe to:
Posts (Atom)
flow14: 近日隨記
澎湖行 與爸媽帶著狗狗同遊澎湖。 旅程的終點來到了名店,這次最讓我感興趣的是門口幫忙的「路人」。他們應該是來幫店裡某阿嬤的人,可能本來只是來慰問一下,但看到店裡實在忙,索性下海(誤) 在博物館日逛了澎湖生活館(還滿喜歡這裡的),這次收獲很大...
-
余英時語重心長提醒:「消滅敵人那就不是民主。」 想了又想 這些都是想了又想的內容。有些是自己的話,大部分是在網路慢慢蒐集來的。 受疫情影響,高雄捷運運量減少,2023的過去三年累計虧損高達9.6億。 而我覺得高雄捷運會繼續赤字下去一百年的。 ...
-
benyuphoto(網友):1913年很多人連飽飯也是一種奢侈,但現在呢?錢只是一個數字,你把財富共產了,所有人都有百萬千萬,這個社會會立即崩潰,想一想做供電的、做供水的、做交通的、做基建及保養的,他們為什麼而來,是社會責任嗎?我們要接受這個系統還需要人為干預才能有效...
-
告別朋友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更不用說告別自己;如同「原諒」,原諒朋友容易,原諒自己難! 每一個生命中的問題都值得佇足 ,大的小的,活的死的,微不足道的,生命核心的,一題一題作答,一題扣著一題。(All questions in front of everyo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