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篇
坣娜最容易理解,也最不容易理解。她的生活充滿荊棘,但歌唱演藝之路有不少幸運。比如,她迎來事業高峰時,華語音樂世界還沒被marketing所營造的曲風決定品質這些好笑又看似正經話術淹沒。坣娜是鑒賞力的試金石,可以檢視面對流行音樂的一切不自洽。
1994年的她發生了什麼?我們知道1993年是她生命的一個劇烈轉折,可1994年呢?除了把藝名從唐娜改為坣娜,一定還有點什麼。
她幾乎是在巨石音樂的鼎盛時期加入,廠牌因張信哲的〈愛如潮水〉正風光無限,從巨石結束與滾石的綑綁關係,到它被BMG收購,坣娜的《奢求》《自由》和《退路》後來被稱為女人三部曲,將她推到女歌手前排。
為什麼一定發生過某些事,因為從1994年唐娜《抱緊一點》到坣娜《奢求》,她的風格看似都是MIDI程式為主的成人抒情流行音樂,內裡有巨大的轉變,不僅僅是吳旭文在她音樂班底出現。
《抱緊一點》的主音,在表達和演繹上相對沒有太多主動性,她被當作一個插件,已經編織好的音樂裡面出現,歌詞裡大量的四字俗語,並不是當代都市女性會使用的語言。《奢求》的音樂工藝,有了非常明顯的改變。坣娜對弱聲的使用做出很大的變化,她的聲音清脆、飽滿,這次改變立刻將她的歌手形象帶往另一個角度。
這種改變的效果久被忽略。坣娜製造出了一種「訴說」的情境。從《奢求》開始,文案和歌詞都清楚點明「三個人」的情感狀況。她的另一個幸運,是走紅在逐漸開明的社會處境。女人三部曲,都是在為女性第三者提供情緒共鳴。要是在如今,我們就必須加以說明,「第三者」是坣娜的歌路藝術形象,而不是她本人。這種免責條款在當年沒有存在的必要。
黃韻玲說:「語言的盡頭就是音樂。Sranfen Bleung 10/30
世界不再屬於某一種語言或市場,也不僅只是獎項競爭,而是跨越彊域的共鳴!!」
坣娜最容易理解,也最不容易理解。她的生活充滿荊棘,但歌唱演藝之路有不少幸運。比如,她迎來事業高峰時,華語音樂世界還沒被marketing所營造的曲風決定品質這些好笑又看似正經話術淹沒。坣娜是鑒賞力的試金石,可以檢視面對流行音樂的一切不自洽。
1994年的她發生了什麼?我們知道1993年是她生命的一個劇烈轉折,可1994年呢?除了把藝名從唐娜改為坣娜,一定還有點什麼。
她幾乎是在巨石音樂的鼎盛時期加入,廠牌因張信哲的〈愛如潮水〉正風光無限,從巨石結束與滾石的綑綁關係,到它被BMG收購,坣娜的《奢求》《自由》和《退路》後來被稱為女人三部曲,將她推到女歌手前排。
為什麼一定發生過某些事,因為從1994年唐娜《抱緊一點》到坣娜《奢求》,她的風格看似都是MIDI程式為主的成人抒情流行音樂,內裡有巨大的轉變,不僅僅是吳旭文在她音樂班底出現。
《抱緊一點》的主音,在表達和演繹上相對沒有太多主動性,她被當作一個插件,已經編織好的音樂裡面出現,歌詞裡大量的四字俗語,並不是當代都市女性會使用的語言。《奢求》的音樂工藝,有了非常明顯的改變。坣娜對弱聲的使用做出很大的變化,她的聲音清脆、飽滿,這次改變立刻將她的歌手形象帶往另一個角度。
這種改變的效果久被忽略。坣娜製造出了一種「訴說」的情境。從《奢求》開始,文案和歌詞都清楚點明「三個人」的情感狀況。她的另一個幸運,是走紅在逐漸開明的社會處境。女人三部曲,都是在為女性第三者提供情緒共鳴。要是在如今,我們就必須加以說明,「第三者」是坣娜的歌路藝術形象,而不是她本人。這種免責條款在當年沒有存在的必要。
九十年代女性代言者
「訴說」何其重要,它不應被「怨婦」「苦情」這些平板的標籤所替代。女性第三者在九十年代的都市化進程中大量增加,坣娜如果不是第一人,也是這個群體最有力的代言者。「訴說」,使這些表達成為自己的語言。如此使用語言,擁抱自己,坣娜就此成為一個鮮明的女性主體。我一直也覺得,她後來加入主流工業最有女性主體意義的廠牌友善的狗不是一次巧合。但正是這種「訴說」的自覺或不自覺,使坣娜在一種所謂「苦情」女歌手中尤為突出。她的表現力,不只是技巧,不只是先天的生理條件,而是經由「訴說」,成爲鮮活的主體。歌曲的內容可能是唱片公司的一種集體思考,但顯然是唯有通過坣娜,這種思考得以實現,也是經過坣娜的聲音,這種思考才具象化了。
也不只是語言、語法、句式、語氣,從《奢求》開始,編曲雖然依舊是MIDI主導,可是製作人很明確,坣娜是談話的主角,編曲很清晰地拉開了佈局,留出從容的呼吸位,給她入場,鼓點的頻率變得節制,可是在關鍵時候會突然一振,提供一個「請聽她講」的cue。坣娜的訴說,從不辜負每一個cue,她身體所經歷的痛苦,共通了情感的痛苦。
〈自由〉就是這樣的歌。它也是一個領先時代的標題。對於那些被情感束縛成為附屬品的狀況,坣娜的三部曲,不僅僅是在講出不快樂。雖則以如今的標準,表達和傾訴已經是一種解。在這三張專輯,坣娜以歌聲提出要求,提供出路,它是在情感的拉扯和自我實現之間的徘徊。比如《自由》的末尾,翻唱中島美雪〈愛你是我最美的傷〉加入了爵士氣味的鍵盤音,但「爵士」這個貼牌重要嗎?不重要。製作人傾盡全力要做的,是讓坣娜的敘述,在中島美雪面前也毫不遜色。坣娜確實也是少有面對中島美雪這種神級創作人而從容應對的歌手,她可以演繹出兩種韻味,一是中島的歌曲本身,一是她自己。
在風格還不是賣點的日子裡,我覺得好的製作人與好的歌手還有空間去思考每一種音色加入的目的和效果。《自由》是形象和聲音的巧妙結合,它的內外兩層是三部曲之中的表表者。市場部可以大膽宣揚坣娜的歌手形象到底是誰,製作人則在錄音室為她的話語和語氣創造可能性。
直到《退路》,坣娜又更進一步。這張專輯的視覺,當年令人震驚。她在其中展示了很多與自己身體有關的畫面。有的是在處理非常赤裸的傷口,綑綁自己,身著皮衣做家務。MV的畫面也一度或者使人產生不適。十首歌的處境,實則在倡導聽者從不利於自己的情感裡離開。這些視覺在展示感情可以如此傷害也如此令人不愉快。對於情感邊界的討論,或者也因為實在太過爭議,在BMG完全接手之後,便無以為繼了。重點是,坣娜的這幾年音樂呈現,有高度的一致性。中間有半數的作品,也都是與女性創作者合作。還好《你怎麼可以不愛我》的末尾,她可以唱出「我不是你的」。這一切還在遙遠的上世紀。
如果可以並非以「三部曲」這種形式優越來討論,我們可以談論的是當初主流女歌手的多樣性以及她們談論話題的邊界。它們可以挑戰某些道德優越,以「任性」的態度出現。可能源自於坣娜在戲劇上的曖昧模糊。她可以做壞女人,可以「不做女人」,卻同樣受歡迎。硬朗是她的命運,也是她的公眾氣質,她在表述女性議題,卻又可以與男性眼中的性感毫不相干。她表達慾望,但不提供任何畫面暗示,我們知道她的身體裝載著滿盛的痛苦,它不可能成為男性想要的某種投射。以上這些,很清晰地規劃了那些話她在說給誰聽,是自己,和同類。
因此我們對坣娜的愛,不涉及任何虛榮。除非你只找到劇情MV這件事可以說。
巴奈的專輯《來了》收錄她多年身歷各種社會爭議與行動間 是一張由外向內探索的反思之作
巴奈有一雙慈悲也嚴厲的眼睛,不厭其煩的對現實叩問、琢磨人心。《來了》收錄她多年身歷各種社會爭議與行動間,由外向內探索的反思之作。以她寬闊厚重的溫柔,亦以她銳利洞徹的執著,沈吟生命在不可避免的摧折裡,我們該如何繼續昂首。
在成為母親之後,巴奈寫過許多給孩子的歌,相同的口吻亦反覆出現在這張專輯裡。就像對著當年自喻的「泥娃娃」,把凝滯不前的困境,把變好的、變壞的,把堅硬的、柔軟的、矛盾的世間種種,一點一滴打磨到最細簡化到最真的唱給大人們聽。在她的歌聲裡,我們是自已的孩子,也是自己的母親。每一場社會爭議與抗辯都是重新孕育的過程,很少的成功,大部分的失敗,但我們在其中重新生下自己——更清明的自己、更懷疑的自己、更有力量的自己。我們「來了」,推著時間向前,與空間的支配者角力,以思維的過程留下成長的光與塵,行動的印記。
《來了》,以布農族語「Minsumin」為英文拼音翻譯,沒有主詞,不指向何事何地,它是一種動態,一次次準備,等著我們去賦予真實的意義。
改編女兒讀禧固・庫穗(Tusiku Kusui)詩作的〈是誰〉與〈這兩個字〉清冷告白出流浪在自己土地上的原住民族,既壓抑又決絕的心緒。〈沒關係〉以日常生活的敘事為引,愛憐裡有悵然地,唱出人與自然萬物間的連結即將面臨的崩壞。〈並沒有〉、〈機器精靈〉、〈戰犯〉赤裸地揭開現代生活的精神困境,在求存於世和自在從心的矛盾悖離間,掙扎有時是在分裂破碎中以自我質疑保持清醒,有時則在靜靜的生活裡,撥開妥協的霧,審視自己躁動的心。
專輯同名歌曲〈來了〉,是對那超過2700天,漫長的,「原住民族土地或部落範圍土地劃設辦法」抗議活動,一首詩意的紀錄。這場巴奈與那布、馬躍・比吼從2017年展開的凱道夜宿運動,看似徒勞,從失望始,亦以失望終,但期間不盡的陰冷背信與壓迫時,伴隨著無數的溫暖支持與信念與共。
〈32〉是專輯裡很特別的一首歌,1989的6月4日,它不發生在此地,身邊也很難有人親身參與,它不被承認曾經存在,那一天活下來的與死去的孩子,在他們為之奮鬥的土地上流下來的血與淚,甚至是一抹影子,都不允許被搜尋。
寫給每個冬季往返內本鹿的霍松安家族的〈Uninang,平安〉,是放手也是祝福。離開與回去是同義詞,就像因為分別才有重逢。不分男女老幼,霍松安家族回家隊伍背著超過 40 公斤背包,逐年行走在難測的天候與風雨毀敗的山路間,以一個月的世俗分離,去追尋與自身文化與精神的重聚。「Uninang」是相見無恙的感謝,而Minhumisang」是對無知未來的祝福,人與人之間,相逢有時,或許此去經年,但好好呼吸,好好活著,最後一首歌〈高掛的心願〉是巴奈獻給那些已先行離開的運動夥伴、人生導師們,因為他們堅挺的身姿與所有做過的努力都已永恆,為後來的人留下了驕傲的可能,留下了盼望的溫暖。他們的過去即是未來,是漫長人生裡至死方休的奮鬥書寫出的一道探照未來之光。
〈自由〉就是這樣的歌。它也是一個領先時代的標題。對於那些被情感束縛成為附屬品的狀況,坣娜的三部曲,不僅僅是在講出不快樂。雖則以如今的標準,表達和傾訴已經是一種解。在這三張專輯,坣娜以歌聲提出要求,提供出路,它是在情感的拉扯和自我實現之間的徘徊。比如《自由》的末尾,翻唱中島美雪〈愛你是我最美的傷〉加入了爵士氣味的鍵盤音,但「爵士」這個貼牌重要嗎?不重要。製作人傾盡全力要做的,是讓坣娜的敘述,在中島美雪面前也毫不遜色。坣娜確實也是少有面對中島美雪這種神級創作人而從容應對的歌手,她可以演繹出兩種韻味,一是中島的歌曲本身,一是她自己。
在風格還不是賣點的日子裡,我覺得好的製作人與好的歌手還有空間去思考每一種音色加入的目的和效果。《自由》是形象和聲音的巧妙結合,它的內外兩層是三部曲之中的表表者。市場部可以大膽宣揚坣娜的歌手形象到底是誰,製作人則在錄音室為她的話語和語氣創造可能性。
直到《退路》,坣娜又更進一步。這張專輯的視覺,當年令人震驚。她在其中展示了很多與自己身體有關的畫面。有的是在處理非常赤裸的傷口,綑綁自己,身著皮衣做家務。MV的畫面也一度或者使人產生不適。十首歌的處境,實則在倡導聽者從不利於自己的情感裡離開。這些視覺在展示感情可以如此傷害也如此令人不愉快。對於情感邊界的討論,或者也因為實在太過爭議,在BMG完全接手之後,便無以為繼了。重點是,坣娜的這幾年音樂呈現,有高度的一致性。中間有半數的作品,也都是與女性創作者合作。還好《你怎麼可以不愛我》的末尾,她可以唱出「我不是你的」。這一切還在遙遠的上世紀。
如果可以並非以「三部曲」這種形式優越來討論,我們可以談論的是當初主流女歌手的多樣性以及她們談論話題的邊界。它們可以挑戰某些道德優越,以「任性」的態度出現。可能源自於坣娜在戲劇上的曖昧模糊。她可以做壞女人,可以「不做女人」,卻同樣受歡迎。硬朗是她的命運,也是她的公眾氣質,她在表述女性議題,卻又可以與男性眼中的性感毫不相干。她表達慾望,但不提供任何畫面暗示,我們知道她的身體裝載著滿盛的痛苦,它不可能成為男性想要的某種投射。以上這些,很清晰地規劃了那些話她在說給誰聽,是自己,和同類。
因此我們對坣娜的愛,不涉及任何虛榮。除非你只找到劇情MV這件事可以說。
陳復明說他特別欣賞老一輩的音樂人,像是活躍於1930、40年代的陳歌辛,就寫出了多首經典歌曲:《玫瑰玫瑰我愛你》、《薔薇薔薇處處開》、《夜上海》、《恭喜恭喜》等,或作曲或填詞,皆是出自陳歌辛的創作。還有著名的作詞人慎芝,她的《榕樹下》、《最後一夜》、《我只在乎你》、《情字這條路》等,更是膾炙人口,深受大眾喜愛。 from here
松菸音樂館24小時不打烊
by Hebe巴奈的專輯《來了》收錄她多年身歷各種社會爭議與行動間 是一張由外向內探索的反思之作
巴奈有一雙慈悲也嚴厲的眼睛,不厭其煩的對現實叩問、琢磨人心。《來了》收錄她多年身歷各種社會爭議與行動間,由外向內探索的反思之作。以她寬闊厚重的溫柔,亦以她銳利洞徹的執著,沈吟生命在不可避免的摧折裡,我們該如何繼續昂首。
在成為母親之後,巴奈寫過許多給孩子的歌,相同的口吻亦反覆出現在這張專輯裡。就像對著當年自喻的「泥娃娃」,把凝滯不前的困境,把變好的、變壞的,把堅硬的、柔軟的、矛盾的世間種種,一點一滴打磨到最細簡化到最真的唱給大人們聽。在她的歌聲裡,我們是自已的孩子,也是自己的母親。每一場社會爭議與抗辯都是重新孕育的過程,很少的成功,大部分的失敗,但我們在其中重新生下自己——更清明的自己、更懷疑的自己、更有力量的自己。我們「來了」,推著時間向前,與空間的支配者角力,以思維的過程留下成長的光與塵,行動的印記。
《來了》,以布農族語「Minsumin」為英文拼音翻譯,沒有主詞,不指向何事何地,它是一種動態,一次次準備,等著我們去賦予真實的意義。
改編女兒讀禧固・庫穗(Tusiku Kusui)詩作的〈是誰〉與〈這兩個字〉清冷告白出流浪在自己土地上的原住民族,既壓抑又決絕的心緒。〈沒關係〉以日常生活的敘事為引,愛憐裡有悵然地,唱出人與自然萬物間的連結即將面臨的崩壞。〈並沒有〉、〈機器精靈〉、〈戰犯〉赤裸地揭開現代生活的精神困境,在求存於世和自在從心的矛盾悖離間,掙扎有時是在分裂破碎中以自我質疑保持清醒,有時則在靜靜的生活裡,撥開妥協的霧,審視自己躁動的心。
專輯同名歌曲〈來了〉,是對那超過2700天,漫長的,「原住民族土地或部落範圍土地劃設辦法」抗議活動,一首詩意的紀錄。這場巴奈與那布、馬躍・比吼從2017年展開的凱道夜宿運動,看似徒勞,從失望始,亦以失望終,但期間不盡的陰冷背信與壓迫時,伴隨著無數的溫暖支持與信念與共。
〈32〉是專輯裡很特別的一首歌,1989的6月4日,它不發生在此地,身邊也很難有人親身參與,它不被承認曾經存在,那一天活下來的與死去的孩子,在他們為之奮鬥的土地上流下來的血與淚,甚至是一抹影子,都不允許被搜尋。
寫給每個冬季往返內本鹿的霍松安家族的〈Uninang,平安〉,是放手也是祝福。離開與回去是同義詞,就像因為分別才有重逢。不分男女老幼,霍松安家族回家隊伍背著超過 40 公斤背包,逐年行走在難測的天候與風雨毀敗的山路間,以一個月的世俗分離,去追尋與自身文化與精神的重聚。「Uninang」是相見無恙的感謝,而Minhumisang」是對無知未來的祝福,人與人之間,相逢有時,或許此去經年,但好好呼吸,好好活著,最後一首歌〈高掛的心願〉是巴奈獻給那些已先行離開的運動夥伴、人生導師們,因為他們堅挺的身姿與所有做過的努力都已永恆,為後來的人留下了驕傲的可能,留下了盼望的溫暖。他們的過去即是未來,是漫長人生裡至死方休的奮鬥書寫出的一道探照未來之光。
這些音樂我都不熟悉,但想來都滿重要的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