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August 13, 2025

分享二則(Two in One)

大家都臺灣人,我們身後都有很多夥伴,多多走出同溫層,好好監督各個政治人物,有的事就有,沒有的事別說成有。
民主很難,人多嘴雜,學會了抗議,也要記得會沉默與反省。

選舉結果出來了,很多實質代表的政治意義也出來了;從投票也看得出,民眾是看得懂,也有在識讀的。

面對結果,常常看三立與自由時報的人,可能會有種被騙的感覺?有種同溫層太厚的感覺?
事後好的評論少見(可能真的是有過多亂糟糟、多元解讀的「小觀點」),或是我標準不好?目前看到最好的是小笠原寫的。

Monday, August 11, 2025

故事們17-2:人物與家(Remembered People)

←←前文

〈鄉愁與流浪的行板〉/楊渡

最近,陳曉林、林正杰、南方朔三位老友相繼辭世,心中悲傷難言。而鄭愁予隨後離去。彷彿還來不及告別,一個時代,即風煙一般消逝。
想起「習慣死亡」四個字。或許接下來,要修的,便是如此艱難的功課吧。

曾一起喝酒,訪問過,也曾聽他朗讀〈錯誤〉等詩作,謹以一篇舊文告別鄭愁予先生,也告別屬於過去的那個戰爭與流離的時代。而戰爭的烽煙,彷彿正在升起。
八二三炮戰打得正兇的時候,詩人洛夫在軍官外語學校受訓。受了英文訓練以後,馬上就派到金門當新聞聯絡官,專門負責接待外國記者。那時金門是戰地,世界關注的焦點,各國大媒體的戰地記者絡繹於途。洛夫和其它兩個新聞連絡官就專責接待這些記者。

此時的金門已從最初的激烈炮戰,降低為「單打雙不打」,星期一三五打炮的時候,很危險,記者別來;但二四六不打,記者來的就多,也是最忙的時候。記者來了就一起睡在坑道裡。有時碰上半夜打炮彈,炮聲震得轟轟作響了一夜,根本沒辦法睡覺。

有一次炮彈打太兇了,洛夫只好起來,隨手寫著詩,想不到炮彈竟然呡噹一聲,直接落在他的頭頂坑道的正上方,打在岩石上,爆炸了。他身邊一個上尉嚇得躲到桌子底下,他也被震得身體搖晃,可是當時還不覺得害怕,只是像老兵一樣,槍一旦打響,反而不害怕了。事後回想,他才感到一種後怕的驚心動魄。

就是在那樣的情境下,他開始寫起了後來非常有名的詩《石室之死亡》的第一首,在那死亡的直擊、恐懼的籠罩下,他不能明白寫出自己所在的金門(這是軍事機密),也不能寫出炮彈的轟炸(這也是軍事機密),更不能用寫實的手法講故事,於是就成為一種對死亡與恐懼的意識流的呈現。


祇偶然昂首向鄰居的甬道,我便怔住
在清晨,那人以裸體去背叛死
任一條黑色支流咆哮橫過他的脈管
我便怔住,我以目光掃過那座石壁
上面即鑿成兩道血槽
我的面容展開如一株樹,樹在火中成長
一切靜止,唯眸子在眼瞼後面移動
移向許多人都怕談及的方向
而我確是那株被鋸斷的苦梨
在年輪上,你仍可聽清楚風聲,蟬聲
(摘自《石室之死亡》第一節)

他的《石室之死亡》許多人說看不懂,但很有想像力,有一種莫名的窒息感和爆發力。這是洛夫的得意之作。

洛夫是在1954年夏天和張默結識的。他們都參加了一個陸戰隊辦的「三民主義講習班」。那時張默在第一師第一旅,洛夫也參加了,他比張大,當排頭,張默排中間,二人在同一個班,互相報上姓名時,都「哦」了一聲,說:早就認識你了。原來,他們都在海軍裡面的《忠義報》發表過詩,早知彼此的文名。如此相識後,不免惺惺相惜的多談了幾句,甚至想,現在詩刊投稿不易,不如自己來辦一個詩刊,讓年輕詩人都有地方發表。但一星期的訓練很快過去,各自都回了部隊。

過不久,張默放假一人在高雄閒逛,走到大業書局裡,不經意間,翻到一本散文家的書,裡面有「創世紀」三個字,他心中彷彿被什麼「電」到了,大感興奮,就寫信給洛夫道:「咱們不妨以『創世紀』為名,來辦一個詩刊。」洛夫欣然同意了,這詩刊就這樣辦了起來,一辦,居然辦了六十幾年,迄今還在出。
那一年,23歲的詩人瘂弦也是在高雄左營的軍中廣播電台工作。

十七歲那一年瘂弦離開家,就再也沒有回去過。想家想得毫無辦法了,就只能寫寫詩,把內心的積鬱憂傷抒發出來。可寫詩的人總是要有學習的詩人、閱讀的作品,那時,主要的作家都留在大陸,只要留在大陸,作品一律查禁。市面上能看到的書,主要就是反共文藝、戰鬥文學、政治教條,無聊得要死。

瘂弦很聰明,他利用電台廣播的機會,發現了高雄煉油廠裡,有一個圖書館,也許因為高雄煉油廠都是工程師,政治上很放心,所以沒有沒檢查他們的圖書館,這裡反而保留了許多三、四十年代的禁書。詩人裡竟然還有戴望舒、卞之琳等人的作品。他們還辦了一個刊物,叫《拾穗》,介紹西方的文藝。當時還沒有影印,那書不能借,就只能像中世紀的僧侶那樣,一個字一個字的抄。抄的感覺特別美妙,因為太珍貴,抄一遍,你就不會忘記。瘂弦如是說。

Monday, August 4, 2025

重新認識「運動」這一回事(3)


04.26

往下踩 從足底出發

力的傳導。2025新的一年從有氧開始。讓身體開始提高心肺
5/12 剛剛動了我很需要的髖關節
雙手能抓住、執持及緊握住東西。有時候,我們會鬆「手」;有時候,我們 則緊「握」太久。我們可能雙「手」靈巧、把錢「捏」得死死的、出「手」大方、一毛不「拔」或笨「手」笨腳。我們能「捨」物與人;我們能「掌控」自己,或者似乎不能「掌握」任何事物。

我們替某樣東西裝上「把手」。我們認為某事輕而易「舉」、不願「插手」管某事、某人總喜歡偷雞「摸」狗。我們說伸出援「手」、心「手」相連、某樣東西就在「手」邊、某事難以「控制」、人「手」過多或人「手」不夠。我們說,我有了幫「手」。

Thursday, July 31, 2025

好好學(Tell Me)

生活之中充滿著有趣的人事物,有些美麗到令人難忘,但有些美麗是藏在荊棘或醜惡之後。

練習文字

最近的生活,我變了許多,也嘗試了更多以前沒想過的「隱喻」「雙關」「藏」等等為文字變化的表現。這些練習,讓我生活愈來愈豐富(練習過了壓韻、對比、擬物,舉例白描譬喻我還是差,這應該還是與性格有關)。

文字當然還是要有清楚的表達,還是要避免讓人誤會(最近有位見過一次面的網友因為我的發言要刪我了)。除了有觀點,要讓自己更接受什麼就是什麼…讓傳達語言時便有趣,讓複雜變簡單,讓簡單變有層次。

這個世界有很多種武器,但嘴賤不是,也贏不了任何人,只輸給自己。
所以很多事想不吐不快,但一想到一堆人沒品格,沒格局 是小人 是小奸小惡,那為何要為了那些人講話呢?
不是不同理 不是不體諒
不是不擁抱 不是無法愛
這個世界真的是 物以類聚,不是我的緣分就是遠方。
資訊會說真話的,圍繞著我們的資訊會給我們想要的、需要的、必要的;選擇、抉擇、自省。

分享二則(Two in One)

大家都臺灣人,我們身後都有很多夥伴,多多走出同溫層,好好監督各個政治人物,有的事就有,沒有的事別說成有。 民主很難,人多嘴雜,學會了抗議,也要記得會沉默與反省。 選舉結果出來了,很多實質代表的政治意義也出來了;從投票也看得出,民眾是看得懂,也有在識讀的...

閔衛(HeMingway)的行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