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あたま. Show all posts
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あたま. Show all posts

Tuesday, July 22, 2025

專業的聲音6:Brain

就像物品的說明書(2025.01),人體的功能與運作也漸漸有清晰的說明。
RaduoHead【Day 11|

你以為是幻覺,其實是神經訊號的重新排序——LSD對大腦的作用】

在繼續談LSD的歷史、文化意義與音樂影響之前,我想先說一件事:
LSD不是什麼神秘靈藥,它其實是一種改變你大腦結構運作方式的分子——

1. 模仿血清素,但不是你原本的那種
LSD是一種致效劑(agonist),特別擅長與5-HT2A血清素受體結合。但它不是乖乖傳遞訊號而已,而是會強烈地「啟動」這些受體,讓神經訊號的傳導變得誇張又持久。

這就是為什麼在「那個狀態」下,會覺得聲音變成顏色、空間變形、時間流動錯亂——因為你的感官處理系統,已經不是平常的版本。

2. 你不見了,因為那個「你」的既有網絡被拆了
我們腦中有一個叫default mode network(預設模式網絡)的東西,簡單來說它是你「內心旁白」與「自我認知」的後台。

LSD會減弱這個網絡的整合性,導致很多人在經驗中感到:
  • 自我邊界模糊 
  • 自己與空間、他人、甚至宇宙融合 
  • 會說/覺得「我消失了,但也沒關係」
這種經驗被稱為ego-dissolution(自我消融),在心理學與靈性研究裡都是重大現象。

3. 不是暫時爆炸的效果,而是重組腦中排序

Friday, April 18, 2025

大規模な

這趟旅行不少收穫。鹿兒島→ 宮崎→由布 →黑川→熊本
有新知,有溫故。只可惜旅伴臨時無法參與。
對了,a概念換成b概念也是一種平庸的邪惡,望周知
類比可以,但要事實相符可以類比

大規模な

以後的旅行好像會不太一樣了。我們的心境都不一樣了。
回來臺灣後,看了一些(政治上的)討論,我想了想,本質上都像是在「以惡止戰」。於內於外我都「看見了」大規模的變動,我變平靜了,但世界沒有。

Monday, January 13, 2025

語言的誤讀、觀點的解讀之例子(Pi)

(2024年7月4日的稿) 之前看了一些新聞下了結論:
吳崢算是來吵架的。討論(公共)事務時在名詞定義。
這種人只能和價值觀近的人處事與對話,身邊也只會是小人。抱團取暖可以,但要走出去才會遠且長。
究竟我的觀點是不是對的呢?

前一陣子讀了一點譚家哲的《論語平解》,相當有收穫,就像讀《喪家狗-我讀論語》時那樣,很多處值得筆記。查了一下網路評論譚氏的作品,也有收穫。

吳冠宏說明譚家哲:「擺落傳統歷解的框架,而視《論語》為整全的大文本,是以在篇與篇之間、章與章之間皆有著橫局的連結,可以形成彼此相援互攝的詮釋網絡,並在井然有序的結構下映襯出部分篇、章、句過往隱而未顯的意涵,透過瞻前顧後的考察或各章回應全篇的作法,不乏殊異於歷解而有出人意表的詮釋。」(註1)

《論語》作為中國/華人的經典,當然會有「循歷解絡」(註2),國中高中就已接觸了許多(話說回來,就是資訊足夠後,才會外溢補充新鮮的資訊…)。
從評論者們的眼中,譚氏真的截斷眾流、不循歷解絡,遂另立為「結構化」進路。

Sunday, January 12, 2025

時間是是一段關係(Time MATTERS)

每一段關係都需要時間認識。You need time to spend with the relationship. You spend your time in a relationship.在這個概念裡,時間是朋友,也是一段關係。

這麼多年來,看著過去喜歡的人之作品我還是覺得它在發光。唯有作品可以長存,影響後世。
我可能與喜歡的人沒有關係了,甚至不再思念了,但他的作品還是會存在我的生活之中。

作品

一部法律是作品,一件雕刻是作品。
一本工具書是作品,一張生活ig圖是作品。
心情好可以創作,心情不好可以創作。

作品可長可短,可遠可深;讓人幸福或讓人受用,皆有初衷在其中。

Tuesday, December 24, 2024

定義錯誤(Badly Defined)

定義錯誤就有可能問錯問題,給錯答案(這一點文科生的情況似乎比理科生嚴重)。

防噪與留存

防噪功能會產生對抗周圍外在雜音(例如車輛中的雜音或來自室內冷氣的雜音)的反相聲音,藉著抵銷它們以降低周圍的雜音。-無線防噪耳機 WH-1000XM5說明指南

後來才發現買對透明儲物盒了,可以區分父親的衣物,本來還有點擔心多買了。看書裡面寫道:「物品總會留存下來」;「整理,是指將要使用的東西「乾淨整齊」的擺放出來。收拾,是指將不使用的東西,藏在方便拿出來的地方。」(p.108《住宅設計》)這幾個重點都是我之前的盲點,沒有搞得太清楚,所以收拾或整理時會失去平衡。

Saturday, November 2, 2024

無感與有感的(For My Birthday)

10/15 今天馬斯克的(火箭)締造歷史了。

無感

但我其實很無感,因為我認知到「他們」故事後面所要說的都讓我提不起勁。現在人們可以講締造了什麼都是基於對未來的想像,但我看不到那群人所言的未來。

我今天好晚睡覺,因為一通電話的關係。我好煩惱一些大事,長遠的事。然後,覺得那些支微末節都可以把正常人壓垮,世界還是會一團亂。

一己之力有限,願該屬於我的終會來到。

Monday, August 5, 2024

中年自白(self configuration)

花了很長的時間認識自己。
大學畢業之後,依然如是。

我在三、四份工作之後,才知道我不用做什麼,就可以被誤會成不是我的樣子(認識到某些工作的本質);在幾次戀愛之後,才明瞭原來我離愛情很遠,沒什麼因緣;參與了幾次公共事務的討論,常常發現自己的不合時宜…;在外與人吵架的次數少之又少,與家人們卻有很複雜的因緣…
我的書寫習慣於藉題(2022)與拼貼,遊蕩於自己的世界勝於外面的世界;喝不懂酒,描述不出味道;心目中有個理想的世界,卻也知道有些事情是下一個世代…。

Sunday, June 9, 2024

觀點流移(Displace of Everything)

我也很擔心獵巫或是
未審先判的風氣太盛

我看書的觀點

旅行時不帶書了,變成看人們的書架上的書。這一次在澎湖遇到的都是我一輩子不太會去買的書,好多是恐怖/神怪類。人生有趣的事物很多,閱讀的自己的…

書籍類我現在最愛買童書了,好像是因為最好看「完」,送人之前先驗貨(誤

理觀點

(↑頻道名)「我很好奇各位有沒有看過同時被惻翼說是白監粉還被左岸官煤入民曰報說是緣營綱軍的粉專?純屬問問題,隨性發個文~」
Themis:
以近期台灣虐童案的事件來講,你可以看到他們一方面說認為社工上銬有疑慮的都是藍白小草豬哥騎士團。
然後一方面又把所有把社工認定殺人犯的言論全都歸咎於4%藍白小草柯韓昌粉。

這些人最喜歡最慣用的手法就是這種兩面手法,在所有事件中都要佔據光譜兩端以及中間的所有道德高地,所以不管你怎麼講都有問題

另一人回:鬼島特色: 立場優於是非(望向那一群"英痴")... 沒有特定立場的被抹黑成牆頭草

另一人:薩泰爾可能就是最常被這樣講的,如果不算喜劇,那樣還有“蒼藍鴿”

Monday, May 6, 2024

故事們10(Story:必備信仰)

家事它會不斷增生
也會不斷被消滅

by 背包ken 有網友抱怨「做家事都沒被看見」
我想原因是,家事是動態的,它會不斷增生,也會不斷被消滅

​ 以至於,另一半若是每天固定時間進門,會像是什麼事都沒發生一樣
(怎麼有種老高要講時空悖論的感覺.............)

​ 舉個例子
昨天,另一半下班開門,發現家裡整整齊齊,桌上已煮好簡單家常菜
今天,另一半下班開門,發現家裡一切沒變,桌上已煮好簡單家常菜
​ 他可能會說 : 「只有煮菜一件事要做,怎麼不精益求精,煮個佛跳牆出來呢?」

​ 🟡干!! 一件事個P
​ 如果剛剛沒把小孩堆積如山的玩具收起來,你連家門都推不進來
​ 如果昨夜沒有把幾十件鍋碗瓢盆碗筷洗起來,下午晾乾收好,今晚根本吃不到晚餐
​ 如果沒有每天下午洗幾十件大小衣褲,再曬、再折、再收幾十件大小衣褲,你今早根本連上班要穿的內褲都沒有

​ 家事是動態的,它會不斷增生,也會不斷被消滅
另一半都在消滅後進門,當然就像沒事一樣

​ 這讓我想起在辦公室裡,認真的總務,總是最衰的人
不認真的總務,就是最爽的人

​ 🔸有了認真的總務,辦公室的東西都好像不會壞,
因為在你沒用的時候修了,在你要用的時候就有了
久了以後,大家就會想,總務到底做了什麼事,這辦公室好像沒什麼需要做呀?

​ 🔸不認真的總務,辦公室的東西壞了都沒修,你100次要用的時候,99次才發現沒有
​ 於是一直去找總務要
​ 久了以後,大家就會想,總務雖然反應慢,但這辦公室他要做的事情還真多

Thursday, March 28, 2024

付錢或不付錢(Pay or Not?)

網路 有加乘效果;也突顯沉默。
(社群)的亦正亦邪讓我曾反覆辨證(參見注1,2,3)。
我也很擔心獵巫或是未審先判的風氣太盛。

這三四天有篇熱門的貼文,是在討論「不買書」,結果很多相關人士跳出來「惜書」。
我不知道那位作者寫錯了什麼觀點;我只知道「書到用時方恨少」被許多人超譯。

文化財是一門由下至上投票的事情。就像早年演唱會是免費看的,流行音樂依靠著自己的實力讓民眾一步步進場館付費買票。所以我不覺得有什麼假掰不假掰的議題存在,只有群眾投票出來什麼才是王道。受眾小就受眾小,小至數百人能有收益或經濟循環也是種次文化。

Monday, January 8, 2024

人生大事‧蓋‧房子(Concrete, Stone, Brick)

該怎麼說呢,我完成了~
完成了一件大事。

年末了,社會上卻有許多不忍睹的大小事,時而像溼氣漸漸滲浸在牆角,時而像霉菌附庸在溫床。

昨天的食物都好吃又補充,在寒天中騎車心不冷,幫助我完成了一不做二不休三就睡死了的東奔波西,謝謝朋友的照顧與幫忙。

Wednesday, September 27, 2023

同理與在意(Empathy and Care)

成功的人不會在意他人;成功的人是同理他人。

年長後令人討厭的老人

令人討厭的老人,年輕時不一定會令人討厭,也不一定是小奸小惡的人。事實上搞不好就是太正氣、太鐵口直斷、太精明、過於活力,才會與「長者」的氣質不匹配。許多人誤會「年老」會與智慧或是耐性成正比,然在這自由的國度,人要怎麼改變都是自由的。

所以,可能要試著看看人的其他本質:同理,或者在意。

Monday, June 12, 2023

到蓋下章的那一刻,繼續掙扎吧(Every Vote Count)

一直以來都有在寫政治,例如,我評論衝撞體制,我可能同一篇在寫人的行為與兩岸,或是寫一些根本,如怎麼認同(彼此)與對話、我們這個世代等,我回顧了一下,幾乎可以為此整理成一篇。
這也許算是我給自己的功課,學習「人選之人」,學習與公眾對話…。

台灣政黨支持度

記者 吳紹瑜 報導 發佈時間:2023/03/18 10:02
台灣民意基金會今(18日)公布最新民調,數據顯示,台灣政黨支持度出現巨大變化,相比三個月前,綠認同者30.5%,現在是33.8%,小增3.3個百分點、回流64萬認同者;3個月前藍認同者飆升到31.6%,現在是 23.1%,銳減8.5個百分點、流失近164萬支持者,創下國民黨政黨認同史上單次最大跌幅。台灣民意基金會表示,相較3個月前藍微幅大於綠的狀況,民進黨此次稍稍回魂、國民黨則是近乎雪崩,台灣政黨認同度出現罕見大幅震盪,這是台灣政黨史上第一次,對2024總統與立委選情將帶來巨大的影響和衝擊。

2023/4/27中廣新聞網: 行院發言人羅秉成表示,根據統計,直接撥款入帳民眾約424萬人、網路登記約916萬人、ATM領取已達431萬人、郵局臨櫃則達到214萬人,其他包括偏鄉約3000多人、監所收容人4萬6千多人,總計到今天上午為止已經有1992萬人領取。

耽溺於自我的故事

疫苗採購檔案是否為國家機密?陳時中表示,採購合約有保密協定,疫苗採購檔案是以機密公文呈報行政院,但非國家機密檔案,社環委員會的疫苗調閱小組可調閱。

Friday, April 21, 2023

(經濟學) 3nd. #毛邊

職人的養成是 傳承的, 是延續的,如果流失就是文化的底蘊、內化的精神。默會知識是種毛邊,要看得夠多,感受得夠多,要的不是完美,而是人與事物的心靈相通。這可能是經濟學未來也無法計算,再大的商業規模也無法理解的。
我們的世界正逐漸轉變為一個重視高人性的世界,產品的設計與文字藝術將成為勝出的關鍵。…重視智能與精神情緒的平衡發展。我們亟需保持這個平衡:高人性與高科技。世界愈是科技化,我們就愈需要藝術家與詩人。 -p.132 《Mind Set!》(奈思比11個未來定見)/奈思比(John Naisbitt)

Monday, March 27, 2023

How Your Body Affects Your Happiness:快樂途徑(2)

前篇:2016/02/how-your-body-affects-your-happiness
快樂其實不是一件理所當然的事。對有些人來說是要練習的,是要放下的,是要成全的…。

快樂不是比較,也不是比較級。快樂比較像是一種專屬自己的水,需要時喝,不需要時心裡有在意,渴的時候可以等,因為知道它一直都在。祝福大家找到快樂的水源。
人生不可能時時都在快樂,但可以時時感恩,刻刻滿足。知道世上的險惡,知道良善的難得,知道理性的為什麼,知道感性的難捨。

Thursday, March 2, 2023

家務是你生活的組成(下, Hometown)

〈我帶你去做的事〉
有時我們 去爬山 看風景植物
有時我們 在家洗碗 摺乾淨衣服
有時我們 聽音樂 聽歌者人生
有時我們 勤逛街 大買彼此的禮物
有時我們 去唱歌 唱自己的心聲
有時我們 卻切割 不聽彼此的孤獨

我帶你做的事 是我們一起的 是
最重要的小事 一起寫下的故事

第一篇前篇
這麼多的家務,是煩勞呢,還是靜心呢?
這麼多的外出,是旅遊呢,還是回到原處?
輕輕地哼唱,我在溫暖的路上。
春天要來,海浪拍打在海岸線,哪裡有風光?

平常心/不平常心,談心/不談心的我們。
沉默或是時間沉默,海岸線的曲折。
閃爍或是言辭閃爍,風光後的吝嗇。
常言道「相由心生」,改變自己有何不可?

有時我們 在吵架 沒有了自己也沒有了對方
有時我們 不在家 留下了彼此的故事與怨懟
有時我們 看電影 裡面的自己或彼此在對話
有時我們 聽海聲 知道自己的渺小與進退

你帶我去做的事 生命中的每一件事
是我們一起的事 一起寫下的故事

不僅僅是慢慢變老 該有的牢騷與青鳥
一站又一站停靠 打掃清污與煩惱
選擇題或單行道 無聊的喧囂別打擾

有時我們去爬山 有上就會有下
有時我們在家洗碗 一天有一天的變化
盡量每天一起吃飯 看著彼此的頭髮
變長 變短 變少 變白 2022.11.13@萬金松
from mingwaysing/2022/11

Saturday, December 10, 2022

寫歌的人/生活歌謠(A Songwriter)

此日記改寫自這篇
我想當一個寫歌的人,但我還在學習的路上。
我現在主要是寫歌詞,一些我想講的話;寫不出(正式的/創作的/自己喜歡的)曲子,困擾了我許久,也學習許久了…

相較於創作歌詞那的怡然自得,作曲給了我很多未知與空白。說真的,我很想在四十歲之前給那些文字作品們一個完整的交待,不想辜負它們。
有個部落格,包含了我與歌的種種,記錄了一部分的創作

生活歌謠:接觸就會開始

今年八月參加了一週一堂的吟唱課,對於我來說,那是一個全新的世界,開拓了新的想像。

原住民歌曲,新的古的,我平常就有在聽,大概占歌單的六分之一。去上課前我本來以為我可以很快融入,但迎接我的是一層又一層的文化洗禮,我發現其實我受現代歌曲的影響很大,發聲方式、拍子的感覺等等都在一次又一次歌唱裡,有了新的體悟,一開始的我確實有一點跟不上(更別說舞步XD)。或許我距離原住民太過遙遠,我以前的模仿與喜愛停留在「外面」,靈的深處、靈的時間我還摸不著邊,原來歌唱可以抵達那麼永恆的地方。我必須一步一腳印、謙卑地感受與放下我原本的身分。

每一位前輩上課都是掏心掏肺,我心裡充滿著感謝。

Sunday, November 20, 2022

故事們(伍 Story V: 自然/動物保護/人生的轉彎)

「我喜歡人生的轉彎」。
當我聽到有人這麼說的時候,我淚崩了。那是一長串脫口秀的結尾,所以我是笑著笑著就哭了。

網友分享自然農法

張永成: 鹿仔樹,99.9%農夫痛恨的樹,曾是梅花鹿的最愛,開著橘紅超甜的花。不論其全株,食用上有何妙用,讓我們先轉個念,看看構樹在蔬果自然農耕上,能有甚麼貢獻。

Saturday, October 29, 2022

生命中的下一個問題(Next Bigger Issues)

生命中的每一個提問都值得佇足,感謝那些對我的誤解,或是我對世事尚存的不解。

關於上一題,只能簡略地寫,生命中有太多太雜的問題們。為了上一篇花了好些力氣在沉澱(啊~ 就是睡為主XD),如果能得到一些些的回饋就是作為書寫的鼓勵。

九年前寫的:

「社會病了,人也就跟著病了;人病了,社會也就跟著病了。 我不會怪誰誰誰,我會怪我連自己都沒有做好。 如果我一直去責怪,那麼誰來督促我自己進步。」- himingway.blog /2014/06/expert-somebody-of-something
=10/17=

Thursday, October 6, 2022

生命中的每一個問題(Each Issue, In and Out)

告別朋友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更不用說告別自己;如同「原諒」,原諒朋友容易,原諒自己難!
每一個生命中的問題都值得佇足,大的小的,活的死的,微不足道的,生命核心的,一題一題作答,一題扣著一題。(All questions in front of everyone's life are critical to handle, despite its huge or small, about death or live, too self-conscious or too deep to dig. Answer questions one by one. Each questions could be related with each other.)

分享二則(Two in One)

大家都臺灣人,我們身後都有很多夥伴,多多走出同溫層,好好監督各個政治人物,有的事就有,沒有的事別說成有。 民主很難,人多嘴雜,學會了抗議,也要記得會沉默與反省。 選舉結果出來了,很多實質代表的政治意義也出來了;從投票也看得出,民眾是看得懂,也有在識讀的...

閔衛(HeMingway)的行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