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July 27, 2021

玉山下山之後(E.sun)

住院那數日,心念都是若能夠回家多麼好。…

接下去每一個間隙、每一句靜下心「深聽」的對話,對於我,都值得細細品味。-〈伴侶〉《間隙》


依舊是光影.
玉山下山之後,你我之間有了許多轉變。中間,誤以為我手機壞了,過幾日發現還是堪用,它可能是在玉山上失去了靈魂,或是交換了什麼回到了平地。但我知道它已經回不去了。
6/3 流水帳:更換除濕劑,終於吃了飯,和妹妹聊天 ,看書,睡覺,整理植栽,電話。
?月?日記錄:我覺得不是太亂,我覺得是自欺欺人的成分太多(以前聽星座專家說的)

滿令人沮喪的,尤其在你說「要走在一起之後」。生命的細節就是如此,它會藉由歷史告訴你一個人所說所言,到底不是什麼,或者是什麼。

沒有第二封信,想也知道是什麼。那沒有什麼關係,而是你想要的比你能完成的還有多更多。
突然又可以創作了,或多或少,在兩個部落格之間,有了些許累積,這樣於我是好了。依序是:〈短評康納曼等三人新作《雜訊》(Noise)〉、〈新鮮(貨, Fresh)〉(分享參加視訊會議及新鮮的雜誌)、〈我國「科學普及」的不足〉…。

Sunday, June 27, 2021

2021時事摘選(二, Covid-19爆發後:醫療的故事(News Clips)

第一週:擴散與包圍

發布日期:110.5.17 高雄一例陽性個案為醫院工作者
高市府執行仁惠醫院清零專案
衛生局今日接獲一例陽性個案為為60多歲本國籍男性,為醫院行政人員,工作地於醫院,該案於5/8曾至萬華區活動,當日搭高鐵返回高雄,轉乘台鐵自強號至鳳山火車站,自行騎摩托車返家。5/9在家未外出。5/10出現喉嚨痛症狀,5/13至診所就醫返家。5/15-16在家未外出。5/17因仍有喉嚨痛症狀至醫院就醫,因有萬華地區活動史,醫院通報採檢,檢驗結果為陽性(CT:21),現隔離住院中。

經衛生局疫調分析,該個案自5/10發病後每日皆有到醫院上班,且足跡涉及醫院多個樓層,研判院內感染風險高,因此,高市府立即啟動「仁惠醫院清零專案」並邀集林孟志教授、林俊祐副院長、洪敏南等三位醫療及感染控制專家組成專家小組,與衛生局共同進行進行擴大疫調、採檢、清空、消毒等緊急防疫工作。今日晚間已將所有員工(55人)召回採檢並進行居家隔離,住院病人39人,預計安置採檢後送負壓隔離病房,該院於清空後將進行全面消毒,務必於最短時間內控制疫情。

市長陳其邁也指示,醫院為防疫之堡壘,務必於天亮前完成清零專案,確保住院病患安全及釐清醫療人員感染狀況為當務之急,市長也責請衛生局務必針對該院住院病患進行妥善的安置,55位工作人員在完成居家隔離(5/29)後再進行二次採檢,確認無感染風險後,再返院,預計該院最快6月上旬才可恢復重新啟用。
清零計畫接觸者匡列原則
第一圈:醫院工作人員55人、住院病患39人,總計採檢居隔94人,檢驗結果將於清晨出爐。
第二圈:5月7日迄今,有近期有進出醫院的外包廠商、家屬等,初步掌握43人,今晚通知採檢,檢驗結果出爐前不可外出。
第三圈:5月7日迄今,門診就醫民眾及家屬,明日通知採檢,檢驗結果出爐前不可外出。(全文完)
新聞聯絡人:潘炤穎簡任技正 電話:09***4**8*3

打戰搞錯敵人的就失去意義:

Thursday, June 24, 2021

香港蘋果日報6/24最後出報(AppleDaily)

港聞版主管:專注工作 沒時間傷春悲秋

加入《蘋果日報》22年、現職採訪主任的蔡元貴是港聞版的主管之一,幾乎大部份「A叠」稿件都經他處理。1999年加入《蘋果》的他,經歷高高低低不同崗位,面對要送別22年的「至親」,他直言不可能完全不帶情緒,「人嘛,做不到啊」,但他今日更要繼續如常工作,「就是要忙於完成最後一天的編採,反而可以專注在工作上,沒有時間傷春悲秋。」但仍要抽時間向同事交代公司最新決定,「那一剎很揪心,好像對弟妹說爸媽走了一樣」。

他形容「《蘋果》人好堅定,經歷這麼多年炮火」,即使今日「死也死得有尊嚴呀,好過某些報業只剩下軀殼,與朽木同腐」。他形容「《蘋果》給我的就是讀者給我的,很感激每天看《蘋果》的同路人,認同我們的理念,即使是為了馬經而買《蘋果》,也是因為欣賞馬版同事的眼光」。

- 香港《蘋果日報》告別港人破紀錄100萬份最終回 民眾漏夜搶買珍藏

Monday, June 14, 2021

句點的後面(Period III)


by me
智慧型手機壞掉了,我想把這件事當作一個提醒,當作累了要多休息一下的訊號。我必須多愛自己一些,因為自我的人生道路上還有許多值得我多花心思的事物,本來努力的方向不錯,但可能還有需要…。 前文 I:誤解II:之後

「進「口」的資訊

從口/鼻進去的東西有很多種,從眼/耳進去的就更廣了。

有時候會在部落格罵罵人,之前也比較常在臉書,或多或少皆是因為我不希望資訊被解讀錯誤,偶爾引發的是遷怒,事後我會修正或是詳實記錄下來以提醒自己。「親痛仇快」可能也滿適合我的,常常在朋友面前(網路上)意有所指。我的初衷也許是好的,但往往就是沒有了臉書好友,沒有了瀏覽。不害怕失去,比較擔心的是無人直言問題的朋友後來變成了什麼模樣?有沒有成為自己想要成為的「大人」?

[世界上的]資訊沒那麼好懂,海量又深淺不一,我暫且歸納「資訊環環相扣,彼此絲絲入扣」。

Thursday, June 3, 2021

「病」的迫降(Count Dawn)

medicine in old days
世間的道理通常是要「隱惡揚善」為佳,但該參存的,似乎要認真一下。

「病」的逼進/壓迫,讓人更佳清楚誰的優先順序是在乎權力,而非人權(還有許多可以細講的類比);當然這一切也可能都是「病」這個接近「死」的狀態讓某些人加強了原本的自我,或是改變了自我通常的選擇(前者當然是心理學的首選),如此一來 我的評斷或許有失公允。

(一個 到這種時候都還是想這麼多的男人,就是我((只能自己抗/扛的,就不要再作夢了)))
這次排版比較馬虎,抱歉。

何穎怡的大耳朵 5 小時 ·
想問我是不是民進黨大內宣、大外宣、外圍組織的,不認識我的本業在幹嘛的朋友,一律左轉、右轉、後轉。
打字很辛苦,如果不是為了討論道理,交換知識,您來做什麼?
此為新板規。請連同置頂板規一起服用

Friday, May 21, 2021

願當兵、能吃苦(Sharp and Bitter)

「比較關心到底臺灣青年是否愛當兵、願當兵、能吃苦?
文青可以治國,但文青可不能抵擋外侮。」 -〈吳怡農也變了?

事實會有限度,但虛構會成無限。 - 閔衛

上上週三我遇到了一位阿姨,他告訴了我好多他人生的事情,還有我們在KTV一起唱了很多張清芳的歌:〈女人緣〉、〈花雨夜〉、〈Mens' Talk〉…(還有辛曉琪)…

Minwei Chung 5月10日下午3:31 ·
最近有很多不同的心得,心底升起許多股-姑且稱它們為「雲彩」的情緒,輕輕的,飄飄忽忽的。

是一種恬靜自得?有說不完的感謝,也有走不完的路,如先前說過的,「相遇們」(link)。像一種打完疫苗的感覺?可能微微發燒,身體反應,卻也知道結果是可以免疫,正面的。

這些「相遇們」讓我覺得「愛過」,有一股力量在向我講話,…

Monday, May 3, 2021

「句點」之後(Period II)

Hesiode and Moreau神譜作者
。。今天突然下雨了。
剛剛看了昨日的預報新聞,確實沒有說今日北高雄有雨。

半年?之前的信

有聊過我與XX後來的事嗎?可能我還是很在意罷。

婚禮在得知你不會出席之後,我去邀請了他,半年之前慎重地打了電話。後來不了了之,一方面忙碌,一方面覺得對方應該要主動回覆。那是過年時候的問候,打去他在高雄的家,因為已經找不到其他的聯絡方式。在多年之後,終於放下之後,我想關心他們,也聽到他們孩子的聲音。 最後,他留了手機說保持聯絡。

那個手機號碼我打了好幾次都不通,有一次終於想通,那是錯誤的號碼,然後倏忽有個靈感,電話那端終於有了他的聲音。

我沒有問他屏蔽的臉書,我沒有問他錯誤的號碼(搞不好是我寫錯),我沒有問當年最後的承諾-邀請我去他的婚禮(我單方面的幻想),…。 電話中他說「可以用line保持聯絡」,但我沒留,後來那個手機號碼就一直轉到語音信箱了。

Thursday, April 29, 2021

三月臉書記錄(2021 Mar)

我知道不少事情/事件只是在心裡面打轉,我習慣沉默。發一點勞騷,點到為止,太多的留給時間沉澱/沉寂/發酵/發慌/…。

閱讀人,不只是看一個人在單獨的事件裡,要記得歷史,要記得感受。漸漸緩緩地,他們也會閱讀懂自己與他人。

看到過往的文章(偏離真實的新聞媒體),先是驚嘆自己的篤定,接著感嘆起「花開花落」的必然。我嘗試過保護它了,但該來的命運或許是我無能為力改變或是延長的。

我盡力珍惜每一種價值觀,聆聽到要斷裂時,我伸手要護住那傾斜錯邊的出發點;要尊重多元太難了,他人不珍惜其他人的基本權利(人權、…)時,怎能不提出疑問?這種時候怎麼尊重?

Minwei Chung 3月25日下午10:55 ·
覺得有講了什麼,但其實很多重點又沒有講到。
「歷史感」似乎很難書寫?但我記得西方的理論應該是有過深度討論。
(不引用原文了)

Saturday, April 24, 2021

誤解。句點(Period)。

說起來,有點感傷,但更讓我感傷的是,
對於有些人而言,還未開始明白純粹,就已經判了純粹死刑,
對他們而言,沒有「最後一次」。 -〈The Last Moment 〉 


友人:人有百百種但感情就很簡單你甘願我甘願只要有一個不要就沒辦法走下去也不用討論、分析了那一定是日積月累、感受不好、生活喜悅變得痛苦連個安穩都沒有擠出剩餘的一點點愛,抹不平生活裡的波瀾,也撐不了多久的

喔。 原來如此。那可能不是在討論一樣事情,一樣的關係。可能你有投射過多自我的存在、或是你們的關係在其中。
我想這樣的對照應該是好的。

友人:[略]

我被很多人、很多事情踐踏過,不是我高傲不是我真的有什麼
剛剛很多事情[電話裡]無法言說,是因為我不想在外人面前哭,我想把力氣用在你對於 鍾閔衛長久以來的誤解。

友人:[略]

[我常常被誤解,嗯,我會去習慣你的誤解的。]
我是想當 長長久久的朋友,但是一直誤解會讓我無法判斷該如何當一般正常的朋友

友人:[略]

謝謝你,剩下的就…我不是很想努力了。
所以我可以接受誤解,我常常被誤解,所以你身為朋友就自己決定罷~
我已經解釋完了

[我還有我的家人需要努力。] 

Tuesday, March 30, 2021

新信箱的第一封信(The Very First Letter)

這是寄給你新信箱的第一封信,
裡面還有過去的討論。

我不知道有沒有相關,但我想分享給你這兩個連結:
討論梵蒂岡最近對同性婚姻的重大回應!


會這樣分享,確實如我說的,「我累了」,我盡力了。每次在我動手之前,我都盡心盡力了。也許之後我會變得憔悴,因為我知道我努力的還不夠,為了將來,我要再次向前。今天早晨說的感謝,(應該也有「對不起」)都是真誠的。我知道愛一個人也有方法窮途末路的時候(承認自己的侷限並不會帶來更大侷限,除非自己害怕承接未來),但我沒有在這段關係裡面準備好這件事情。

Wednesday, March 24, 2021

不一樣的一年(Another Year)


幸而在金曲獎頒獎之前購買了《kinakaian母親的舌頭》。這張專輯是限定通路的,當初錯過了預購就很難買到,但我還是得試聽才能入手,怎知預購之後沒有在大通路舖貨。

2020年只買了五張專輯(之後應該會再選一張);是不一樣的一年。

外在的世界正在經歷大規模的流行病,封鎖城界國境,產業重新調整;而我經歷了一種「沉靜」。

我在思考,也有蒐集資料;我遭到不只一次的質疑(我必須多多詢問內在的自己),也懷疑自己判斷的標準。
畢竟是寫給(未來的)(自己),所以沉靜也不算什麼壞事。
而且為數不多的,都有用心書寫(關於搬家與失去)、書摘、與分析(標籤類的資訊)。

Blogger的新介面

我覺得不好用。習慣之後,應該也不會好用。
也許在手機或是平板上順暢?

2021補記:三個月過去,使用者介面真的好些不順暢。

關於「專家意見」

王林發(專精蝙蝠病毒的一流權威, SARS 的發現者)並不特別,跟他一樣犯錯的專家一大堆......然後不少人現在聲音還是很大。在媒體發表意見的專家很多,他們講的不見得是對的。

事後想來彷彿奇異恩典,台灣當時的防疫反應近乎偏執,卻證明是唯一有效的。當王林發在武漢吃著火鍋唱著歌,對醞釀中的 WARS 不知不覺的時候(甚至可謂後知不覺),台灣也有兩位專家莊銀清、洪敏南人在武漢前線偵查,他們很快就警覺到不對勁…-from https://neanderthaldna.pixnet.net/blog/post/225052763
同理,預測美國總統誰會當選的模型/工具,許多也只是一廂情願地推論,終將失敗。


寫於 11/9/2020




Thursday, March 4, 2021

資訊的對話:「打房」筆記/心得(一 The format of conversation I)

Forward

在討論的時候,有時候就過頭了,有時單/雙方有執著的點,有時失焦的厲害,「就事論事」是件神奇的事情,需要眾人之力,群體之心。

就事論事 是要討論事實,而非想像力或是參雜情感;討論事實的解決方法則需要知識與想像力,如要變成「政策」還需要智慧(包含政治上的)。回過頭看,面對那些無法就事論事的情況也是需要智慧,需要實作(包含對話)與事件累積的智慧。

Wednesday, February 24, 2021

2021時事摘選(一, Camel Up)

〈大罷免時代來臨,是福還是禍?〉 

/鄞楷謙(立法委員蔡壁如國會高雄辦公室主任)

更新時間: 2021/01/31 13:09 

韓國瑜被罷免後,韓粉發動「報復性罷免」,王浩宇(左)已被罷免成功,黃捷(中)罷免案則於2月6日舉行投票,陳柏惟罷免案也在進行中。資料照片
鄞楷謙/立法委員蔡壁如國會高雄辦公室主任

從高雄市長罷免案開始,台灣政壇進入了大罷免時代,包括桃園、高雄、台中都有進度不一的罷免案。罷免權是《憲法》保障我國公民的政治權利,罷免本就是憲政生態的一環,但頻繁發動罷免,對於民主究竟是福是禍?

就民主精神觀之,罷免權的存在,旨在提供公民一個比改選更迅速的政治人物汰換機制,易言之,依代議理論委任說,選民透過選票將政治權力委任給候選人,當選的政治人物就有義務實現選民的期望,政治人物若背離選民期待,公民自然有權將其撤換,以彰顯主權在民的民主原則。然而罷免也為政治帶來不確定性,行政首長頻遭罷免,無法推行有延續性的政策,可能使官僚體制變成永遠的看守人,施政態度轉向消極被動;民意代表頻遭罷免,可能削弱監督力道,行政權會因預見代議士任期不穩而虛應質詢,降低立法權制衡力。綜上所述,罷免權不該被單純視為選舉權的反面,而應是一種確保代議制度符合民意的例外補救手段。

從制度面來看,罷免權的行使方式多有可議之處。我國現今至少有單一選區相對多數決、混合制(單一選區相對多數決與比例代表制並立)、複數選區單記非讓渡(SNTV)三種選舉制度,但根據《公職人員選舉罷免法》第90條,不論循哪種制度當選,公職人員罷免成立與否都是採用有效票大於全部選民數1/4的標準,司法院釋字第331號甚至承認我國還有不能被罷免的「民選」公職人員。因此若將選舉權與罷免權視為一體兩面,則兩者在制度對應性上顯然不相當,而這樣的矛盾在地方民代選罷上更顯弔詭。

以即將舉行的高雄市議員黃捷罷免案為例,黃捷於2018年得到18420票當選,但卻需要72892票來罷免。高門檻一方面在某種程度上確保了政治穩定,另一方面卻使當初沒投給黃捷的選民也參與到罷免之中,造成課責疑慮。質言之,這關乎一位民代是否該為「辜負」沒有投給他的選民期待而負責的爭議,這樣的爭論也在政黨涉入罷免運作後變得更加複雜。

比起準備時間更長、不確定性更高的定期選舉,罷免可以在短時間內凝聚大量政治能量,策略上也更具針對性,因而受到兩大黨的青睞而被做為新的政治工具利用,這也是近期各地罷免案頻仍的原因。

故事們-久(nine:Art/Culture )

有品質的生活是自己知道自己的心想要什麼,是否有錢是次​要的。努力知道自己的心是什麼是一輩子的功課,因為人的​心很深很廣。 - 這篇 從奈良一聲槍響說起 翻開古城史頁 保護文化遺產的一段軼聞 2022/07/31 07:00 文|心適 西元784年,日本將首都從奈良遷...

閔衛(HeMingway)的行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