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February 3, 2016

常常被誤會(It's me or a mistake?)

常常被誤會年紀。

我沒有裝,我沒有扮。我的外在常常被誤差五~十歲,大學時就是這樣了。

常常被說,不像臺北人。出社會後,遇到一些人,開頭總會有人有意無意的說,「你不像臺北人」。我回想自己大學時的交友情況,也覺得我性格適合中南部。後來出現了「天龍國」這個詞,怎樣解釋都放不進我身上,所以我想我真的離天龍人有一段距離吧?

常常被臺灣人說,長得不像臺灣人, 不論是在臺灣或在國外時,有好幾次在飛機上時,臺灣/香港的 空服員開口時想跟我說英文。頭幾次時感到新鮮,發現原來外人是這樣看我,並開始思考為什麼。

WP_20140426_021
在台東騎車時,找人問路,原住民媽媽問我說:你是原住民哦。
在澳洲走路時,美女路人向我問路,我回完後,他突然用我聽不懂的語言講話,然後問我說:Are you Vietnamese?(你是越南人嗎?)

常常小便斗感應不到我。所以它就沒有沖水了,想想,滿省水的,也就算了。
有時,會有昆蟲停留在我的身上,也許我是一顆樹或一朵花。
有時,我一個人在山野時,我想像,我是泰山,和猩猩一起生活。
sorry,我並不享受在海水裡的感受,無法誤會自己是海裡的生物。

在澳洲沒遇過歧視的狀況,但朋友有,在工作的場合。小時候在美國我就有遇到歧視的經驗,但我並不會斷定哪裡比較好,而是為什麼我遇到了,而我怎麼樣處理。 因為我在更小一點的時候,遇到了幾種歧視,我發覺那是有條界線的關係,跟族群無關,跟階級無關。而是真實的認定,眼前的人與我無關,不須連結。

所以,誤會我會講順暢的日語也好,誤會可以很順暢講中文也好,我想都不重要,而是"忽視"、"輕視"才是對另一個群體或個體最大的誤會。

如果我們都只是星塵/星星,那麼不論距離多遠,物理現象就是有「萬有引力」,少了一個星星就無法平衡,新生/舊有的靈魂也就一樣同等重要

No comments:

定義錯誤(Badly Defined)

定義錯誤就有可能問錯問題,給錯答案(這一點文科生的情況似乎比理科生嚴重)。 防噪與留存 防噪功能會產生對抗周圍外在雜音(例如車輛中的雜音或來自室內冷氣的雜音)的反相聲音,藉著抵銷它們以降低周圍的雜音。- 無線防噪耳機 WH-1000XM5說明指南 ...

閔衛(HeMingway)的行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