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July 24, 2025

經濟學的起點與鐘點(Part-Time with Full-time)

好喜歡經濟學。它是我大學畢業後慢慢自學的專業(?),起點是大學修過的兩門課業。
每個人人生的起始點是不一樣的,就像是價值觀,相互的對照、映像、投射。每一個「我」都是存在,不論任何舉動…

貨幣的價值

貨幣的價值是人類賦予的;貨幣的本質是想像的建構,以及人與人之間的信任;貨幣存在的時間軸應該與文字的發明有著顯著相關。

現此時,一大部分的世界是以資本主義在運作,整個地球的資源也是這樣被耗損著← 我會這樣想的原因之一,是看到新冠疫情時世界各地停工,大自然卻生機復甦的新聞。
一個人的本性,能從這裡看出來
一個人的自信,能從溫柔看出來
一個人的無知,能從傲慢看出來
一個人的感謝,能從謙虛看出來
一個人的真心,能從行動看出來
一個人的本性,能從對待弱者的態度看得出來
一個人是否幸福 能從他對待事物的方式看得出來
一個人真心付出,能從他是否計較得失看得出來
因而所謂的價值還是以人類為導向,從人心出發的產物。

價值的選擇

世上許多事情就是價值的選擇,如同一個國家貨幣在國際市場的價值,那是眾多選擇的集合。

我們可以定義「富二代」、「政二代」、「高學歷」,但我們無法輕易定義「富有」、「知足」或是「成長」。關於價值的取捨本來就是生活教養而來,也不完全是中央教育制度可以引導的事情。

網友評論我國房地產市場

Shin
基本面中毒,台灣的房地產變成了金融屬性很強的金融商品,而不是拿來居住的土地跟房子,才會有這種問題,台灣本身的資金氾濫問題又因為政府金融政策精準地將數以十兆計的資金投放到房地產裡,才會產生房地產暴漲的現象,因此台灣的金融貨幣財金政策將抵銷少子化的威力,這是政府直接帶頭炒作的證據,金管會用銀行法放寬房地產融資上限,央行用不升息低利率,只打風險不打房價,國產署與地方政府用各種題材天價賣地,最明顯著就是拿台積電炒作。

台灣還有超額儲蓄過多的問題,這是日本的沒有的,日本的狀況遠比台灣健康,因此房地產價格指數仍沒超過泡沫前高點,若依照貨幣超額供給導致鈔票對資產購買力崩盤的現象,日本房價早就該與台灣ㄧ樣,不分都市鄉下全部狂飆。

可日本沒這現象,這就表示台灣的政府有目的有系統有組織的全力做多房地產,這是替地產金融壽險吸血鬼以及各大建商地主與各路炒手服務的政府,百姓與年輕人的未來都被賣掉了還不自知。

注意了,房價是看資金看金融貨幣政策,而非人口,這是台灣本身最大的人禍,台灣央行與金管會還有各大金控地主與政治地主民代權貴有目的的創造世界第一的貧富差距與比紐約中央公園第一排還貴的房價。
黃國源
勞保破產危機迫在眉睫,不動產加稅是最直接且阻力最小的籌措財源的方式,也可阻止過多的熱錢流往不動產市場。
我國的房地產常常是公共事務討論的核心,常看見網路上有人獻策與分享觀點(我另一篇的整理),似乎漸漸有理出一個共識(閱讀量不足,不敢斷下定論)。而從這些網友的評論,可以很確定現在政府做得還是不足,政府分配的選擇沒有往國民的期待靠攏,…也可以看出國民的基礎素質真的…(沒有內卷。)

貿易戰

中美貿易戰是這四年以來最大的改變(本文書寫太久了,已經進入新的篇章:關稅談判)。對於區域經濟、地緣政治起了極大的變化,甚至讓台積電前董事長張忠謀喊出「全球化已死」,而台灣是「躺著得利」的那一方(現在的如果美國加重關稅,大方向來講,真的是一正一負)。

當然政府與民間還是準備了許多…,我們才有那麼多的紅利,滿溢到股市與房市。另,最近一季的榮光是為未來可能無法「正常」出口的代償。(抱歉,
資料不是很充足,就點到為止)
「單純的通貨膨脹——也就是僅僅發行更多的貨幣,導致工資和價格上漲——可能看起來像是創造了更多的需求。但就實際生產和交換真實物品而言,並非如此。(Mere inflation—that is, the mere issuance of more money, with the consequence of higher wages and prices—may look like the creation of more demand. But in terms of the actual production and exchange of real things it is not. )」
~【一課經濟學(Economics in One Lesson)】by Henry Hazlitt

個人選擇

薪資漲了,如果遇到通膨,換得與過往等值的商品,那麼生活的體驗就沒有不同;所以(以臺灣人來說)拿著在國外累積的金錢,到更接近以物易物模式的社會生活,一直都有人嚮往。

如同人們通常對於深邃與複雜的事情是簡易理解的,這是天性。我自己亦然,在理解後呈現出來的是呆萌,常常忘了怎麼陳述。種種的個人選擇,經濟理性的,經濟不理性的,都很可以是題目,都可以算鐘點。

推薦讀物

冬雨的臺北:沒有絕對,只是相對來說。
短期(今年的)未來是這樣?〉(2014.05)
〉〉
最後,放篇以前找的資料,主述者南方朔先生已於前些日子仙逝,以前花費的鐘點等到現在才用,真的是晚了。

馬太依賴中國 台灣轉型失敗 2014/12/21 06:00
〔記者陳梅英/台北報導〕知名政治評論家南方朔昨在一場座談會上表示,台灣轉型失敗,社會價值、社會認同退化,是因為馬政府這幾年除了依賴中國之外,完全沒有轉型的意思。他說:「這個政府我甚至有點恨他,台灣本來有還不錯的社會,為什麼會變成這樣,這個人真是天才。」

南方朔指出,六年多前馬英九上台,他就預言這個政府不行了,當時很多人說他是不是跟馬有仇,「我從小看他長大,結果現在證實的確如此,將來還會更糟」。

南方朔指出,全球在一九九○年代後,都在進行大大小小的轉型,這個轉型其實就是對社區或社群意識的重視,對不同意見的少數人要採取共識的方式去解決問題;但馬上台後,實際上卻是更加走向法西斯威權,不會處理不同意見,動不動就祭出黨紀處分,這也是為何這幾年台灣政治搞得烏煙瘴氣。

南方朔甚至悲觀地認為,台灣轉型沒有成功,是近代國家中少數退化的,當中有一個很關鍵的,就是跟中國洽簽ECFA,中國從此變成核心、台灣成為邊陲,人與技術一直不斷流出,利潤卻沒有回流;更甚者,台灣與中國關係越密切,台灣被中國同化,台商把中國的習慣帶到台灣,排廢水的、造假油的,不只產業上的經濟問題,整個社會標準一直在降低,社會認同、社會價值觀、責任心在退化,這才是最可怕的。

南方朔說,他不是唱衰台灣,也不是反中,實際上,很多人認為他是統派,只是他的「統」與「馬統」不一樣,他祝福中國成為一個大帝國,但要像個老大的樣子。他最訐譙的是,北京對台灣不客氣,而這個不客氣是馬造成的,因為馬什麼都不敢講,不統、不獨,這種語言的詭辯與閃躲的技巧,讓北京不信任。

南方朔認為,ECFA已成為台灣的一個死符咒,台灣越來越被「馬統」的ECFA給框住,唯有自己轉型才能脫離這個窘境,但轉型很難,要知道型在哪,要替國家的未來定型。例如,南韓過去也是成衣製造業,加上設計,附加價值就提升;台灣紡織業卻還被視為夕陽產業,台灣若無法轉型,把自己搞成夕陽國家,這才是最糟糕的一件事。

No comments:

分享二則(Two in One)

大家都臺灣人,我們身後都有很多夥伴,多多走出同溫層,好好監督各個政治人物,有的事就有,沒有的事別說成有。 民主很難,人多嘴雜,學會了抗議,也要記得會沉默與反省。 選舉結果出來了,很多實質代表的政治意義也出來了;從投票也看得出,民眾是看得懂,也有在識讀的...

閔衛(HeMingway)的行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