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像物品的說明書(2025.01),人體的功能與運作也漸漸有清晰的說明。
RaduoHead【Day 11|
LSD不是什麼神秘靈藥,它其實是一種改變你大腦結構運作方式的分子——
1. 模仿血清素,但不是你原本的那種
LSD是一種致效劑(agonist),特別擅長與5-HT2A血清素受體結合。但它不是乖乖傳遞訊號而已,而是會強烈地「啟動」這些受體,讓神經訊號的傳導變得誇張又持久。
這就是為什麼在「那個狀態」下,會覺得聲音變成顏色、空間變形、時間流動錯亂——因為你的感官處理系統,已經不是平常的版本。
2. 你不見了,因為那個「你」的既有網絡被拆了
我們腦中有一個叫default mode network(預設模式網絡)的東西,簡單來說它是你「內心旁白」與「自我認知」的後台。
LSD會減弱這個網絡的整合性,導致很多人在經驗中感到:
3. 不是暫時爆炸的效果,而是重組腦中排序
RaduoHead【Day 11|
你以為是幻覺,其實是神經訊號的重新排序——LSD對大腦的作用】
在繼續談LSD的歷史、文化意義與音樂影響之前,我想先說一件事:LSD不是什麼神秘靈藥,它其實是一種改變你大腦結構運作方式的分子——
1. 模仿血清素,但不是你原本的那種
LSD是一種致效劑(agonist),特別擅長與5-HT2A血清素受體結合。但它不是乖乖傳遞訊號而已,而是會強烈地「啟動」這些受體,讓神經訊號的傳導變得誇張又持久。
這就是為什麼在「那個狀態」下,會覺得聲音變成顏色、空間變形、時間流動錯亂——因為你的感官處理系統,已經不是平常的版本。
2. 你不見了,因為那個「你」的既有網絡被拆了
我們腦中有一個叫default mode network(預設模式網絡)的東西,簡單來說它是你「內心旁白」與「自我認知」的後台。
LSD會減弱這個網絡的整合性,導致很多人在經驗中感到:
- 自我邊界模糊
- 自己與空間、他人、甚至宇宙融合
- 會說/覺得「我消失了,但也沒關係」
3. 不是暫時爆炸的效果,而是重組腦中排序
LSD不只是短暫刺激,而可能影響神經可塑性。有研究指出它能促進「突觸」形成,打開新的連結路徑——這一部份也是為什麼有些人會聽到不存在或從沒聽過的聲音,但又能了解它的意思。
(如果你有看《黑鏡》S7 EP.4,可以更具象那種感覺)
LSD如今被重新納入臨床研究,探索治療憂鬱症、PTSD的可能性。它不是讓你「逃離現實」,而是讓你「用不一樣的方式處理/認知現實」。
所以,它並不單純是「嗑藥」或只會「嗨」,它是在講:一個小分子,如何讓你的感知排序被洗牌重來一次。
下一篇我會繼續LSD的誕生與流竄,一場從瑞士實驗室、穿越60年代的加州沙丘、到當代電子音樂現場的精神漫遊。
我們常以為,觀看是一種主觀的選擇。是眼睛決定了要看哪裡,於是世界出現在我們面前。但其實——真正讓我們靠近某樣東西的,從來不是眼睛,而是一塊肌肉的移動。
你有沒有注意過?
當有聲音傳來,你會下意識轉頭。
看到什麼讓你感興趣的東西時,你會微微前傾、身體傾斜。
這一切都發生在你「還沒想清楚」之前。
連嬰兒都知道這件事。
他們會先凝視,再讓頭轉過去,身體跟上去。這不是學來的,這是寫在神經系統裡的反應。
觀看,是一種全身參與的「對準」。而這份對準,不只是主觀意圖,而是神經與肌肉共同完成的微調。我們以為是眼睛先看見,但其實,是身體先知道「那裡有什麼重要的東西」。這一點,是透過兩塊關鍵的肌肉實現的:
(如果你有看《黑鏡》S7 EP.4,可以更具象那種感覺)
LSD如今被重新納入臨床研究,探索治療憂鬱症、PTSD的可能性。它不是讓你「逃離現實」,而是讓你「用不一樣的方式處理/認知現實」。
所以,它並不單純是「嗑藥」或只會「嗨」,它是在講:一個小分子,如何讓你的感知排序被洗牌重來一次。
下一篇我會繼續LSD的誕生與流竄,一場從瑞士實驗室、穿越60年代的加州沙丘、到當代電子音樂現場的精神漫遊。
《不是眼睛先看,是身體先動了》
by Ross Wang我們常以為,觀看是一種主觀的選擇。是眼睛決定了要看哪裡,於是世界出現在我們面前。但其實——真正讓我們靠近某樣東西的,從來不是眼睛,而是一塊肌肉的移動。
你有沒有注意過?
當有聲音傳來,你會下意識轉頭。
看到什麼讓你感興趣的東西時,你會微微前傾、身體傾斜。
這一切都發生在你「還沒想清楚」之前。
連嬰兒都知道這件事。
他們會先凝視,再讓頭轉過去,身體跟上去。這不是學來的,這是寫在神經系統裡的反應。
觀看,是一種全身參與的「對準」。而這份對準,不只是主觀意圖,而是神經與肌肉共同完成的微調。我們以為是眼睛先看見,但其實,是身體先知道「那裡有什麼重要的東西」。這一點,是透過兩塊關鍵的肌肉實現的:
- 🔸胸鎖乳突肌(SCM)
- 🔸斜方肌(Trapezius)
⸻解剖與功能概要 ⸻
胸鎖乳突肌(SCM)
• 起始:胸骨柄與鎖骨內側
• 止點:顳骨乳突與枕骨上項線
• 作用:
- 單側收縮 → 使頭部轉向對側並側彎
- 雙側收縮 → 頸部前屈、輔助吸氣
• 神經支配:由副神經(CN XI)控制運動,感覺由 C2–C3 頸神經提供
斜方肌(Trapezius)
• 起始:枕骨外隆凸、頸韌帶、C7–T12 棘突
• 止點:鎖骨外1/3、肩峰、肩胛棘
• 功能分為三束:
- 上束 → 上提肩胛、協助頭部後仰與側屈
- 中束 → 內收肩胛
- 下束 → 內旋與下壓肩胛
• 神經支配:副神經(CN XI)主動控制,感覺由 C3–C4 提供
這不是冷知識,而是我們在「感覺到某樣東西正在召喚我們」時,整個身體所做出的第一個反應。
生理結構與反射機制說明
前庭-眼反射(VOR)當你頭部旋轉時,眼睛會即時向相反方向移動,穩定視線,防止影像模糊。
這是一套極高速的神經機制:
1. 半規管感應頭部角速度,將訊號送至前庭核
2. 經由內側縱束傳送到外展神經核與動眼神經核
3. 精準控制眼外肌,讓雙眼對向平衡、協同運動
前庭-頸反射(VCR)與前庭-脊髓反射(VSR)
• VCR:前庭核控制頸部肌肉(如 SCM),協助穩定頭部姿勢
• VSR:訊號傳至脊髓,讓整個身體能即時調整以維持平衡與直立
我們不是偶然地轉頭、前傾、傾身。這些動作背後,有一整套複雜的感知協奏在運行。觀看不是一個靜止的姿態,而是神經、肌肉與知覺,交織出的即時調頻。這些神經與肌肉的連動,不只是生理反應,它們其實說明了一件事:
你在靠近一個你自己還說不清楚,但知道它重要的東西。
那種靠近,是身體的。
是無聲的。
是你微微傾斜了自己,只為了對準。
而當這樣的靠近發生,我們才真正進入了藝術。
藝術,不是「作品說了什麼」,而是它是否讓你願意放下判斷,讓你的身體,在不自覺中調整姿勢,靠近一個還無法命名的存在。
那不是「看」而已,那是你整個存在,正在重新排列方向。
「創傷是語言無法觸及的體驗。」 /8purusha整理
「創傷是語言無法觸及的體驗。」"Trauma is a speechless experience."
所以你看待事物的方式
在現代社會,「創傷」(Trauma)這個詞被越來越頻繁地使用,但著名創傷研究者 Bessel van der Kolk 提醒我們:
創傷不只是你經歷了什麼,而是這個經驗對你的身體與神經系統造成了什麼改變。
當你真的經歷了創傷,會發生的是: 大腦中負責「理性思考」與「語言組織」的區域會暫時關閉;你會陷入一種純粹的情緒與身體反應,像是一團混亂、驚恐、無助;而且這種狀態深深刻印在神經系統中,讓你之後即使回到安全的情境,身體依然像在危險中。
這就是他所說的:「你不再活在當下,而是透過過去的經驗在看世界。」
「創傷是失去語言與自我組織的狀態,而療癒的開始,是重新找到自己的語言與身體感知。」
所以他強調: 單靠「講」不一定能療癒創傷,但能夠說出自己的經驗,是療癒的關鍵起點。 而語言也不是光是用嘴巴講,而是要找到能真正貼合你內在經驗的表達方式。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