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July 9, 2019

三十歲的金曲獎(GMA 30)

理解歌者

金曲獎、金馬獎、金鐘獎,我最能理解的大概就是金曲獎罷。作為一位聽眾,我其實花了很多時間理解歌者、創作者(詞曲/編曲)、以及作品的核心,直到幾年前我也才驚覺自己這十幾年來默默積疊起來的知識庫,是「友達以上,戀人未滿」的階段。

我也花了時間去聆聽新的歌者,得獎者對我來說來說不冷門,只是時間太少,無法全心全意,畢竟這只是我業餘在執行的嗜好(?)而且不只是華語,英美還有好多人想要認識,日韓其他世界上的歌者,能成為巨星的,藝術家的,都想認識。時間是音樂的殺手(亂來)。

金曲30

我去年最喜歡的專輯並未入圍。我聆聽入圍的,大多也未達到喜歡的程度,有的文案或歌詞我甚至無法理解有共鳴。作品就是這樣(被對待),你無法討好每一個人,所謂主流非主流也不是創作者決定的。

〈不是得獎者冷門,而是時代已經變了/米果〉 我覺得這標題下的很對,到了這個年紀,流行音樂的聽眾已經不是我這個年齡層的人,我們喜歡過的藝人可能已無法製造/帶領流行。這樣說來,我很佩服像我媽這樣的人每年都觀看這些頒獎典禮,臺上領獎的那些人,他已多半不識,也不認識作品,然而每年就花一點時間了解看看,不是一件很美麗的事情嗎?

評審名單與主席的話

https://blow.streetvoice.com/45383-金曲評審團主席陳珊妮:我們正在流行音樂裡重新/
主席:陳珊妮,有名單。
我認識許多音樂人,他們將想法和語言,轉化成音樂。他們鮮少面對一大群人,高談闊論自己的人生與環境,不是因為他們冷漠,是因為創作原本就是個人,或是小團體就能成就的工作,很多美好的音樂都來自私密的醞釀。…

世代間的交流,是重點。
因為年輕音樂人的加入,與資深音樂人產生的碰撞,確實帶來了促進產業新陳代謝的新契機。而邀請來自數位平台,次文化評論,以及最接近消費端的實體唱片的工作者,也強化了整個評審團的體質。…

通俗代表著主流嗎?點擊意味著流行?慣性思考會不會形成另一種文化霸權與反淘汰?我一直在自己的製作工作中,重新咀嚼新舊更替間的微妙平衡。

在這個世代,每個人都可以隨意的評論,表達自己的喜好。
但我認為評審團最大的意義,是以專業的角度,提供並且擴充大眾和媒體對於審美的想像,並試著定義音樂的趨勢與未來。

只有想像力和實踐才能帶我們繼續探索未知的未來,而我們正在流行音樂裡重新定義自己。


「歷史不是一個人往前走一百步,而是一百個人往前走一步」
因為更多人的努力,就能推動整個時代!
時代(歷史)就是這樣一個東西,有一隻無形的手操作著,時間到了就會「說一些話」,有些當時還懵懂的,回頭去看卻意義非凡。

獎項的選擇

這次金曲獎為何飄來濃厚的政治意味? | 何穎怡的大耳朵 | ETtoday新聞雲
特別貢獻獎在這個時間點選擇了黑名單工作室,絕對是個政治選擇。

在頒獎的短短幾分鐘之內,丟出了這麼多可溯源的關鍵字,讓未曾經歷過那個年代的年輕人,可以透過儀式與加冕,建構屬於自己的台灣史觀;另一方面也提醒了台灣人,現在樂壇的半片江山可以說是台灣人基於所謂台灣價值發展出來、屬於我們自己且值得驕傲的台灣文化。

如同金曲獎評審團主席陳珊妮所言:「他們的歌曲類型,包含台灣民謠、饒舌及搖滾等,特別是他們的《抓狂歌》專輯(wiki),這三十年對台灣母語音樂、樂團形式都是先鋒,這團也與金曲誕生同一年,影響今年入圍和所有音樂人至今,所以他們值得這個獎項。」而這番成就,純粹只是因為當時的他們想聚在一起做點事、為台灣做點事,做一點「當時的人們覺得對台灣來說重要的事」。在做的當時,誰也無法想像這將會在未來改變台灣,而當時的人們選擇了這麼做。
DJ Mykal a.k.a.林哲儀  7月1日下午6:55 ·
昨天讓自己放空一天後,今天來稍微寫些個人的想法(很多前輩或朋友寫了關於獎項或產業的不同面向論述大家都可以在FB上找來看),為這次的金曲獎評審之旅劃下一句點。


在沒有實體上架成本後所產生的爆量數位單曲/EP發行,當然造成評審初審作業的龐大負擔,但聆聽所有作品的過程中,我自己心裡浮現最大的問(擔)題(憂)是,很多數位上架作品很多都像是同一套流行音樂公式套用下的同質性產物,甚至還都是由固定某些詞曲/編曲/製作團隊操刀(某公司的狀況更是明顯),讓人在聽後不免懷疑這些作品的誕生是否只是為了旗下藝人有新歌發表便於接通告或商演?如此一來,是否「數位發行」的便利帶來的不是更多音樂創意的展現,而是整個流行音樂市場更趨僵化與無趣?

或許這也是箇中原因之一,才會造就出這兩年大家所感受的「金曲金音化」現象, Leo王也才會在今年勇奪金曲歌王。

毫無疑問,Leo王在金曲封王肯定是本屆最大話(爭)題(議)之一,對此我只想簡單引用大家最常提出比較的葛萊美獎作為例子。大家可以回想一下90年代時Beck在第39屆葛萊美獎頒獎典禮上以〈Where It's At〉贏得「最佳搖滾男歌手」(Best Male Rock Vocal Performance)殊榮(同屆入圍者則是Bryan Adams、Eric Clapton、Bruce Springsteen…等大咖),更別忘了他其實在37屆時便曾以〈Loser〉被這個獎項提名過;但不論是〈Where It's At〉或〈Loser〉,這兩首作品從音樂本身到詮釋方式都揉合了Hip Hop與Rap,當時的Beck其實也不會是普羅大眾所習慣認定的「搖滾男歌手」。

有趣的是,對我來說Leo王的特質某種程度上就可以對比90年代的Beck,他絕不是能以「嘻哈歌手」予以簡單概括的創作人;事實就是《無病呻吟有情抒情》從演唱到音樂都能信手捻來Hip Hop/Rap以外的Jazz、Reggae、Dub、Folk…等予以折衷融合,這樣的精彩表現奪下歌王肯定當之無愧。至於質疑夠不夠紅?如果拿大家常列舉的Youtube點擊率作為標準,破百萬的〈快樂的甘蔗人〉也可以是一個解答。
常有人質疑獎項的選擇,審美的觀點。對我而言,專業的事還是交給專業的人罷,當有一定的專業之後再來討論才是上策,像是這篇〈流行台語佗位去?寫在金曲30之後〉。

關於新舊交替,關於重覆/模式,怎麼拿捏怎麼定義確實值得思考,有些細緻的東西是否在速食時代已經無法消化?關於頭銜/階級,我們是否有讓不同世代有平等的機會?傳承的脈絡是否足夠?「美」「好」是否一定得「新」?
活在無數當下的我們,真的清楚明白我們去執行的事物嗎?
是不是我們完成了,卻不知道我們做了什麼,製造了什麼?
有再多的智慧,真能不被隨機發生的事物所淹沒嗎? -〈生命的連結〉
謝謝音樂。謝謝音樂人!

No comments:

故事們(拾參:Musik)

專訪金曲獎得主、黃綺珊專輯《小霞》製作人秦四風 2022-04-20 00:45:56 發表| 來源:網易音樂人 小霞(黃綺珊)是野生(Live)歌手,我們都是野生(Live)的音樂家,有實戰的能力。我們就商量回到那個復古的時期,回到了一般酒吧的配置——...

閔衛(HeMingway)的行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