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June 24, 2021

香港蘋果日報6/24最後出報(AppleDaily)

港聞版主管:專注工作 沒時間傷春悲秋

加入《蘋果日報》22年、現職採訪主任的蔡元貴是港聞版的主管之一,幾乎大部份「A叠」稿件都經他處理。1999年加入《蘋果》的他,經歷高高低低不同崗位,面對要送別22年的「至親」,他直言不可能完全不帶情緒,「人嘛,做不到啊」,但他今日更要繼續如常工作,「就是要忙於完成最後一天的編採,反而可以專注在工作上,沒有時間傷春悲秋。」但仍要抽時間向同事交代公司最新決定,「那一剎很揪心,好像對弟妹說爸媽走了一樣」。

他形容「《蘋果》人好堅定,經歷這麼多年炮火」,即使今日「死也死得有尊嚴呀,好過某些報業只剩下軀殼,與朽木同腐」。他形容「《蘋果》給我的就是讀者給我的,很感激每天看《蘋果》的同路人,認同我們的理念,即使是為了馬經而買《蘋果》,也是因為欣賞馬版同事的眼光」。

- 香港《蘋果日報》告別港人破紀錄100萬份最終回 民眾漏夜搶買珍藏

Yp Wo Ng──覺得很糟。 5小時 ·
在小學時,看到有個報紙登場,新發行時每天一份報紙送一個蘋果🍎,覺得好有趣。 中學時,因著天蠍男的緣故,我的剪報功課來自於這份報紙,也不時看看專欄、社評,雖然都不是能看懂,但至少在中學時為我的各種演講比賽、為中四中五的早會提供不少題材。 到補習各位小孩時,有些小孩也是用蘋果來做剪報。 壹週刊是我學鋼琴課等上課時的娛樂,讓我年少時就掌握各大娛樂新聞和奇怪的小道新聞。
我當過明報校園記者、突破的小編,但那時候疑惑為什麼蘋果沒有學生記者? 事實上我蠻想做C版的新聞呀😂...
原來很多東西不是必然的,我們大概快要回到像 「返校」電影的那種時代。 以後看蘋果日報就是想看禁書,要躲在學校一個小小角落(?) 我以前一直覺得,有生之年看到北京出兵台灣的機率,會比起蘋果日報停刊的可能性大。 或者我從未想過香港有天會連蘋果都容不下... 吧... (淚)

Naten Lam Readmoo讀墨×mooInk 線上討論區 13分鐘 ·
記2021年6月24日,《蘋果日報》的最終章
(很personal,但最近尤感到參與歷史的重要性)
小時候家中只有《蘋果》,每天我只會打開副刊,家母也會預先把副刊抽出來給我看。有段時間我會把古德明的專欄剪下,貼在多了出來的單行簿上,就這樣以為自己學了英文。
中學時除了副刊,娛樂版是必看的,好好地把Orlando Bloom與李準基的報導剪下,filing。衷心希望最近斷捨離的我保存到現在未扔。還有把藝人匿名處理的軼聞,我記得要猜哪一位有臭狐,到現在還記得那時跟家母的推理經過。
⋯⋯
在這時勢,沒有甚麼捉得住。焦急的晚上,成功存留公司的片段。不斷想起The Monuments Men這齣電影,與親愛的同事們齊上齊落。
我要感恩,有機會因公事,曾登上《蘋果》的一個小欄目,昨夜手也在抖地努力back up。想起合作過的團隊的專業與良善與可愛。
遇到的好人何其多,一生平安,珍重珍重。
附上其中一個好人— 肥佬黎《#人生不是名利場》: http://moo.im/a/389zPZ

壹肆說 在看完之後 2021年 1月14日 ·
沒有自由的日子還可以過的嗎。在看完《人生不是名利場》之後。
人生不是名利場,黎智英。
黎智英,1948年出生於廣州,12歲時偷渡到香港,1975年創辦公明織造廠,1981年創辦佐丹奴,1990年創辦壹傳媒。從一個窮小子到明白什麼是自由,他從來沒當過自己是個生意人,一直以知識份子自居做生意。

這本書收錄了黎智英多年來的文章,他寫了很多人的事、食物的事、香港的事、社會的事。世事無理所當然,但求心安理得性格使然,性格決定命運,千金散盡還復來,錢不是萬能,希望能風雨中抬頭笑著傲行。
沒有視錢財如浮雲,而是對賺到的分文都感恩,感恩使過去成為他成長的沃土,那個12歲以前連掙口飯吃都艱辛的過去。他是從黑暗逃出來的,生活不是有得住有得食有錢就夠,還要有活著的尊嚴。
鴻圖大計野心進取或許是人生的一個階段,錢財卻從來不是人生的一部分,錢是生活所需,可是做人不能窮得只剩下錢,那樣的人連人的本分也未做到。
人活得清閒簡單最好,知道自己所擁有的遠遠超過自己應得的,是件不容易的事。世界上擁有越多的人越虛榮(基本需要滿足後,錢買得到的只是虛榮),做了皇帝還想做神仙的大有人在,他們深怕別人不知道自己有錢,更怕別人不知道自己很聰明。
人生不應是空白,成敗好歹也活過。我們平凡人找尋人生目標,命運一半操縱在自己手上,如果不要太緊張著要比別人活得幸福、活得風光、活得有本事,我們手裡握著的那一半,會比原本再大上許多。
花時間坐下來吃一頓飯,默默地嚐,靜靜地嚼,食物最大的調味其實是心味,不只是煮飯,說話也是、寫作也是、做事也是如此,視覺上的漂亮是一回事,有沒有發自內心真摯,對味道和能否感動人的影響很大。
「別人要看的我做到了又怎樣?又不是我要說的話,是我裝著說的,說的不是我的聲音,是別人要聽的話。」要追求的,是找出自己的聲音。 「沒有自己的聲音」大致上有兩種原因,一種是來自生活和人際關係,害怕家人/朋友/同事/上司/粉絲/路人不喜歡自己,所以總是苦惱著要怎麼說話、要說什麼話才會討人喜歡,費盡心力去解釋,為了別人的了解活著。
另一種是來自政府和國家壓力,在極權統治的地方,說了自己要說的話,會被抓走。抗爭是條漫長的路,而香港正在開始,爭取真普選、佔中、雨傘革命、反對港版國安法,即使勝利幾乎是妄想,做了最少有希望,不做只能垂手在絕望中活著。
(2020年12月11日,黎智英成為第一個被《港版國安法》落案控告「勾結外國或者境外勢力危害國家安全」罪的人。) 自上世紀70年代和海耶克(F. A. Hayek)的著作《Rod to Serfdom》相遇,黎智英從一個街童成為一位熱愛知識、熱衷自由的知識份子,「麵包以外活著的就是為了追求自由。」
#人生不是名利場
#黎智英

No comments:

定義錯誤(Badly Defined)

定義錯誤就有可能問錯問題,給錯答案(這一點文科生的情況似乎比理科生嚴重)。 防噪與留存 防噪功能會產生對抗周圍外在雜音(例如車輛中的雜音或來自室內冷氣的雜音)的反相聲音,藉著抵銷它們以降低周圍的雜音。- 無線防噪耳機 WH-1000XM5說明指南 ...

閔衛(HeMingway)的行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