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June 14, 2021

句點的後面(Period III)


by me
智慧型手機壞掉了,我想把這件事當作一個提醒,當作累了要多休息一下的訊號。我必須多愛自己一些,因為自我的人生道路上還有許多值得我多花心思的事物,本來努力的方向不錯,但可能還有需要…。 前文 I:誤解II:之後

「進「口」的資訊

從口/鼻進去的東西有很多種,從眼/耳進去的就更廣了。

有時候會在部落格罵罵人,之前也比較常在臉書,或多或少皆是因為我不希望資訊被解讀錯誤,偶爾引發的是遷怒,事後我會修正或是詳實記錄下來以提醒自己。「親痛仇快」可能也滿適合我的,常常在朋友面前(網路上)意有所指。我的初衷也許是好的,但往往就是沒有了臉書好友,沒有了瀏覽。不害怕失去,比較擔心的是無人直言問題的朋友後來變成了什麼模樣?有沒有成為自己想要成為的「大人」?

[世界上的]資訊沒那麼好懂,海量又深淺不一,我暫且歸納「資訊環環相扣,彼此絲絲入扣」。

很多人都不想長大成為「那樣」的老人,可是現實就是時間軸很長的「莫非定律」(之前也寫過)。常常看到人們資訊的偏好,沒有自知,最終養成「耽溺」的習慣,也就是「同溫層效應」(現代)、物以類聚(成語);其實在年輕的時候是可以調整的,交友可以廣闊的,「資訊」沒有那麼「不良善」,但它一定也不是好惹的。

站著

「常常會發現一個事實是,他們都無法站在另外一邊。
如果你選擇站在中間,而且很堅定地站著,那麼你會發現你的存在,
像是一場二元觀點的戰爭,或是一種不得不的占位,
以免天秤的兩邊有一方先行傾倒。」
青峯與林瑋哲終究為了著作權的事情上了好幾次的法院,不知他們是不是像我說的「他們都無法站在另外一邊」,但從青峯口中訴求的似乎有許多不足為外人道的故事。曲終人散,卻不能好聚好散。寫了一篇短文,內文隱藏著我想對他們兩個人講的話ー那其實也只是他們自己寫過的歌詞,…

我利用排版讓它們併排在一起。
有時候「站著」或許就是一種「示威」。對方不是不希望你躺下或是認輸,而是他不希望自己躺下或是認輸,這一層的換位思考是人生耳順的必須(題外,很多現代人把「耳背」當成自己「耳順」),站著與不戰有時需要好好選擇。

不是日常就會不爽

「有人因為不是日常就會不爽,是因為他可能感受不到「愛」,那也不是他的意願,是他的命運」
看到網路上很多人討厭加害人,心裡就有點難過,因為疫情,那些有過的「群體反省」似乎又倒退了一點點,不是失望只是害怕那些感受不到「愛」的人會更加感受不到愛。

(是一或多人、大家坐著和室內的圖像)
鍾閔衛 6月2日上午9:00 ·
[傳統]市場要分流管制的要點應該是 延長營業時間(例如:把相類似的店家拆成ABC組),或是增加空間範圍,因為人們「選擇」待在家的時間比較多,就會需要多一些備糧(在外食更加不方便的狀況下),所以去採買的時間與數量一定是變多的;或是媒合店家找人力外送,或是把管控市場的人力拿去外送,或是提醒客人多用電話訂購,或是鼓勵年輕民眾幫家長網購,更甚是大家要去關心年長者外出活動的選擇。

年長者不是不會應變,只是固化思維是人類「成熟」的本能。

把一些日常搞得不日常,也不是政府的意願;只會點出問題,不會想解決問題的方法,也不是記者的意願;有人因為不是日常就會不爽,是因為他可能感受不到「愛」,那也不是他的意願,是他的命運😭。

希望就這麼一個月是真的那麼特別🤧。

句點的後面

「偏誤具有一種解釋的魅力,雜訊則沒有。如果我們試圖在事後解釋為什麼某個決定是錯的,我們很容易找出偏誤,卻永遠找不到雜訊。只有從統計學的角度來看,我們才看得到雜訊。但這種觀點不是自然產生的,因為我們偏好的是因果故事。由於我們的直覺裡沒有統計學的思考,這也是雜訊遠不如偏誤受到大家關注的原因」-《雜訊》

「去脈絡化」是非常不好的事情,但遇見緊急就會看見人們的便宜行事,有時我都不解到底人們平常日常怎麼那麼的假,那些他們信仰的觀點,可以在非常時間通通放在腦後。

世間雜訊何其多,讀本好書耐住性(〈《雜訊》短評〉)。書裡說了無數的偏誤或雜訊,但更難解的是因緣。希望我為了他們寫了這麼多,沒有去脈絡,有把對方的觀點帶到,沒有把因緣忘記,然後,我會記得句點的後面是我的初衷。
我愛你。
感謝遺忘、感謝偏誤、感謝雜訊、感謝緣份……

No comments:

定義錯誤(Badly Defined)

定義錯誤就有可能問錯問題,給錯答案(這一點文科生的情況似乎比理科生嚴重)。 防噪與留存 防噪功能會產生對抗周圍外在雜音(例如車輛中的雜音或來自室內冷氣的雜音)的反相聲音,藉著抵銷它們以降低周圍的雜音。- 無線防噪耳機 WH-1000XM5說明指南 ...

閔衛(HeMingway)的行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