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李安談了二十年前的《斷背山》
劇本找上你了,就拍
時代來了,球來就打
該是你的,有時候也是屬於時代浪潮裡
比起導演,演員有時沒什麼
劇本找上你了,就拍
時代來了,球來就打
該是你的,有時候也是屬於時代浪潮裡
另個感想
比起演員,導演有時沒什麼比起導演,演員有時沒什麼
現在少看戲的我
幾年前新戲院開幕,想說距離住家近多了(2022),還辦了會員卡享折扣,殊不知沒多久遇到搬家與其他因素就中斷了每個月去電影院的可能。但細細回想,不只是時間的關係,連串流平臺的戲劇也少參與了,所以我想了想有以下幾個點:
- 可能是見過了 看過的故事多了,如果有吸收,重覆的感悟就無法帶來坐在定點的覺悟
- 人設與劇情的不對等 這點好常見;完全不該被創作出來
- 不在類型裡 我覺得我的喜好不在類型裡,如果真要說有,是愛情片
- 眼睛老化?累累
所以好像是最後一點影響最深?
看到網友說:「很多源自歐美的文化,傳到東亞以後都被精緻化,你反而回到他們的原生地,你會發現當地的社會跟民族做事很多都青青菜菜,然後就直接包裝成高級/高端的價碼跟行銷,然後賣給你,而世界上多數人其實都很蠢,被這樣推銷,最後也就買了。」← 似乎很有道理。
黃茂昌 20251126
製片人與投資人的關係不是應該要經常討論劇本、預算、行銷亮點、檔期、選角,沒事就通個電話,見面吃飯喝酒,商討怎麼改劇本、怎麼說服導演、找誰來接觸某個明星,怎麼樣一起找更多的投資或商務資源,沒有幾百則訊息往來也有幾十則,要不然就是半夜11點打電話溝通。這就是我希望與投資人的關係,包含政府的投資單位。
如果真要對標私人投資公司或好萊塢片廠的主管,他們是會花很多時間討論批評劇本的,也會一起商討卡司的。因此,我希望面對的人是真能夠跟我討論商業價值與對策的人。
這麼說吧!我和導演的溝通至少超過三千次,每天好幾次,至少有兩成是半夜之後,經常都超過兩小時。與投資人的商討當然不會這麼誇張,但這真的是我要的,我的期許! 以前有的,現在沒有而已!
製片人與投資人的關係不是應該要經常討論劇本、預算、行銷亮點、檔期、選角,沒事就通個電話,見面吃飯喝酒,商討怎麼改劇本、怎麼說服導演、找誰來接觸某個明星,怎麼樣一起找更多的投資或商務資源,沒有幾百則訊息往來也有幾十則,要不然就是半夜11點打電話溝通。這就是我希望與投資人的關係,包含政府的投資單位。
如果真要對標私人投資公司或好萊塢片廠的主管,他們是會花很多時間討論批評劇本的,也會一起商討卡司的。因此,我希望面對的人是真能夠跟我討論商業價值與對策的人。
這麼說吧!我和導演的溝通至少超過三千次,每天好幾次,至少有兩成是半夜之後,經常都超過兩小時。與投資人的商討當然不會這麼誇張,但這真的是我要的,我的期許! 以前有的,現在沒有而已!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