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December 20, 2018

《人類大歷史》(Sapiens/Harari)書摘


 「凡所有感受,皆與苦關聯」

人腦還是有許多神秘之處,除了它內部的機制;
我們目前也還不知道腦與腦之間的相互影響。

我們無法證實認知為「無用」的行為與思考是否真是「無用」,
也許這樣的行為幫助了其他「有用」的運作。

人類的大腦

龐大的大腦也是龐大的負擔。大腦結構脆弱,原本就不利於活動,更別說還得用個巨大的頭骨把它裝起來。而且大腦消耗的能量驚人。對智人來說,大腦只占身體總重約2%至3%,但是在身體休息而不活動時,大腦的能量消耗卻占了25%。相比之下,其他猿類的大腦在休息時的能量消耗,大約只占8%。  〈人類:一種也沒什麼特別的動物〉《人類大歷史》

其他在金字塔頂端的動物,例如獅子、鯊魚,得要花上好幾百萬年的時間,才終於透過演化站上頂峰。因此生態系有足夠的時間發展出種種制衡,避免獅子和鯊魚造成太大的破壞:隨著獅子愈來愈強壯,演化也讓瞪羚愈跑愈快、鬣狗愈來愈懂合作、犀牛脾氣愈來愈差。

相較之下,人類轉眼就登上頂峰,不僅讓生態系猝不及防,就連人類自己也不知所措。〈人類:一種也沒什麼特別的動物〉《人類大歷史》

遠古採集者也較少碰到傳染病的問題。農業和工業社會的傳染病,多半來自家禽家畜,像是天花、麻疹和肺結核,但這些傳染病要等到農業革命之後,才會傳到人類身上。對於遠古的採集者來說,狗是唯一會近距離相處的動物,並沒有這些問題。此外,農業社會和工業社會的永久居住環境通常非常緊密局促,但衛生條件又不佳,正是疾病的理想溫床。至於遠古的採集者,他們總是一小群一小群在廣闊的大地上漫遊,疾病很難形成流行。 〈第01章〉

「虛構」這件事的重點不只在於讓人類能夠擁有想像,更重要的是可以大夥兒一起想像,編織出種種共同共享的虛構故事,不管是《聖經》的創世故事、澳洲原住民的「夢世紀」,甚至連現代所謂的「國家」其實也是一種想像。  〈第02章 知善惡樹〉

其他同樣具有社會行為的動物,牠們的行為有相當程度都是出於基因。但DNA並不是唯一的決定因素,其他因素還包括環境影響以及個體的特殊之處。然而,在特定的環境中,同一物種的動物也傾向於表現出類似的行為模式。一般來說,如果沒有發生基因突變,牠們的社會行為就不會有顯著的改變。 〈第02章 知善惡樹〉

…雖然智人的基因和環境都沒再發生什麼重大改變,但還是能夠迅速改變行為,並將新的行為方式傳給下一代。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人類社會總會出現不生育的菁英階層,像是天主教的神父、佛教的高僧,還有中國的太監。這些菁英階層雖然手中握有權柄,但卻自願或被迫放棄生育,他們的存在根本就直接牴觸了天擇的最大原則。  〈第02章 知善惡樹〉

共同意向(想像的建構)

中美洲人馴化了玉米和豆類,但不知道中東人種了小麥和豌豆。南美人學會如何栽培馬鈴薯和馴養駱馬,但也不知道墨西哥或地中海東部發生了什麼事。中國最早馴化的是稻米、小米和豬。北美最早的農夫,也是因為懶得在樹叢裡四處尋找南瓜,決定乾脆自己種。新幾內亞馴化了甘蔗和香蕉,西非農民也馴化了穇子、非洲稻、高粱和小麥。就從這些最早的出發點,農業開始四方遠播。…

普遍來說,農民的工作要比採集者更辛苦,而且到頭來的飲食還要更糟。農業革命可說是史上最大的一椿騙局。〈第05章 史上最大騙局〉《人類大歷史》

解釋這些想像建構的秩序會如何融入我們的生活。但這裡篇幅有限,只能簡單一談。有三大原因,讓人類不會發現,組織自己生活的種種秩序其實是想像:

1. 想像建構的秩序深深與真實的世界結合。
想像建構的秩序只存在於我們的腦海裡,但它可以與真實的世界緊緊結合、密不可分。
舉例:西方個人主義、獨立個體→落實在現代建築空間;中世紀是固定的社會階級→不會有自己的房間,價值是旁人給的。
2. 想像建構的秩序塑造了我們的欲望。
我們從出生就已經置身於這種想像之中,而且連我們的欲望也深受其影響。於是,個人欲望也就成為虛構秩序最強大的守護者。
例如,許多人都很想到國外度假。然而,這件事並沒有什麼自然或是明顯的道理。…像古埃及的法老王,也是把所有財富拿來建造金字塔、把自己的遺體做成木乃伊,而不會想要去巴比倫瞎拚、或是去腓尼基滑雪。

消費主義則告訴我們,想要快樂,就該去買更多的產品、更多的服務。
3. 想像建構的秩序存在於人與人的思想連結中。

…不論是美元、人權或是美國,都是存在於數十億人的共同想像之中,任何一個獨立的個體都無力撼動這些概念。就算我自己下定決心不再相信美元、人權和美國,也無法造成任何改變。 〈第06章 蓋起監獄高牆〉

- 雖然說所有社會的基礎,都同樣是由想像建構出來的秩序,但種種秩序卻又各有不同。這些差異的原因為何?傳統的印度社會是用種姓制度來區分階級,土耳其人則是用宗教來區分,美國用種族區分,但為何如此?這些階級制度開始時,多半只是因為歷史上的偶發意外,然而部分群體一旦取得既得利益之後,經過世世代代不斷加以延續改良,才會形成現在的模樣。〈第08章 歷史從無正義〉

- 西元前的一千年間,出現了三種有可能達到全球一家概念的秩序。…這三種全球秩序,首先第一種是經濟上的貨幣秩序,第二種是政治上的帝國秩序,而第三種則是宗教上的全球性教派,像是佛教、基督宗教和伊斯蘭教。〈第08章 歷史從無正義〉

- 從實際觀點,全球融合最關鍵的階段就是過去這幾個世紀。各大帝國成長、全球貿易強化,亞洲、非洲、歐洲、美洲、澳洲和大洋洲的人類形成緊密連結,於是印度菜裡出現了墨西哥的辣椒,阿根廷的草原上漫步著來自西班牙的牛。〈第09章 歷史的方向〉

- 自西元前200年左右,大多數人類都已經活在各個帝國之中。看來,未來很可能所有人類就是活在單一的帝國之下,而且這會是真正的全球帝國。統一全球這件事,很可能已經離我們不遠了。〈第09章 歷史的方向〉

- 狩獵採集者完全沒有金錢貨幣的概念。每個部落自給自足,不管是從肉類到藥物、從鞋子到巫術,有需要就自己去獵、自己去採、自己去做。

…金錢正是有史以來最普遍、也最有效的互信系統。〈第10章 金錢的氣味〉

佛教的自然律

- 釋迦牟尼認為,人遇到事情通常就會產生欲念,而欲念總是會造成不滿。遇到不喜歡的事,就想趕開;遇到喜歡的事,就想維持並增加這份愉快。但正因如此,人心就永遠不滿、永遠不安。這點在碰上不悅的時候格外明顯,像是感覺疼痛的時候,只要疼痛持續,我們就一直感到不滿,用盡辦法想要解決〈第12章 宗教的法則〉

- 釋迦牟尼將冥想落實在各種道德規範上,好讓信眾更能專注在實際的感受,不落入各種欲求和幻想之中。他要求信眾不殺生、不邪淫、不偷盜,因為這些作為一定會讓欲望如野火燎原,一心追求權力、感官享受或財富。〈第12章 宗教的法則〉

- 對佛教徒來說,這條「佛法」就是舉世皆同的自然律,「痛苦來自於欲望」這件事舉世皆同〈第12章 〉

現今社會的信仰

- 另一種做法就是把各種教義分成兩種,一種是宗教,以神祇為中心;一種是意識型態,以自然律為中心。但如果採用這種分類法,像是佛教、道教和斯多葛教派,就應該歸為意識型態,而不是某種宗教。〈第12章 〉

- 過去兩百年間,生命科學已經徹底顛覆了這個信念。科學家研究人類這個生物的內部運作,並未找到靈魂的存在。愈來愈多科學家認為,決定人類行為的不是什麼自由意志,而是荷爾蒙、基因和神經突觸;也就是說,我們和黑猩猩、狼和螞蟻並無不同。 〈第12章 宗教的法則〉

- 假設有一艘現代戰艦回到了哥倫布的時代,只要幾秒鐘就能摧毀整支哥倫布的船隊,更能輕鬆擊沉當時所有世界強權的海軍,自己連個刮痕都不會有。只要有五條現代的貨櫃船,就能承載當時全世界所有船隊所運的貨物。只要有一部現代電腦,就能儲存中世紀所有圖書館裡全數抄本和卷軸的資訊,而且還剩下許多空間。就算把所有現代之前的王國的財產數量全部相加,也比不上現在世界上任何一家大型跨國銀行的資產。  〈第14章 發現自己的無知〉

- 一直要到資本主義體制和工業革命登場,科學、產業和軍事科技才開始了水乳交融的關係,從此世界急速全然改觀。〈第14章 發現自己的無知〉

- 科學家為帝國提供了各種實用知識、思想基礎和科技工具,要是沒有他們,歐洲人能否征服世界仍是未定之數。〈第15章 科學與帝國的聯姻〉

- 正是「信用」的概念,讓我們能夠預支未來、打造現在。而這背後有一項基本假設,就是未來的資源肯定遠超過目前的資源;只要我們使用未來的收入來投資當下,就會帶來許多全新而美好的商機。〈第16章 資本主義教條〉

- 人類歷史在過去一直是由兩大週期來主導:植物的生長週期,以及太陽能的變化週期(白天和黑夜,夏季和冬季)。〈第17章 工業的巨輪〉

- 人類所有活動和產業每年約消耗500艾焦的能量,而地球只要大約短短90分鐘,就能從太陽接收到這麼多能量。[4]而且,這還只是太陽能而已。我們還有其他巨大的能量來源,像是核能、像是萬有引力。萬有引力最明顯的例子,就是因為受到地球與月球相互吸引而形成的潮汐作用。〈第17章 工業的巨輪〉

- 消費主義倫理開枝散葉,在食品市場表現得最為明顯。在過去的傳統農業社會,饑荒的陰影總是揮之不去。但到了今日的富裕世界,肥胖卻成了一大健康問題,而且對窮人的衝擊更大於富人──因為富人懂得選擇有機沙拉和養生蔬果,但窮人常常是大啖漢堡薯條。美國每年為了節食所花的錢,已經足以養活其他地方所有正在挨餓的人。〈第17章 工業的巨輪〉

- 過去的財富多半就是田地、牛隻、奴隸和黃金,無論要搶劫或占領都十分方便。但是到了今天,財富的形式變成了人力資本、科技知識,以及銀行這種複雜的社經結構,想要搶奪或是占領都相當困難。〈第18章 一場永遠的革命〉

- 是到了現代的資本主義經濟,外貿和投資變得至關重要,和平可以帶來特別豐厚的紅利。只要日本和韓國相安無事,韓國人可以把產品賣給日本、可以在日本交易股票,也可以接受日本來的投資,而這些都能振興韓國的經濟。〈第18章 一場永遠的革命〉

什麼是真正的快樂

- [反對進步論的人認為]人類的演化,是讓我們的思想和身體符合狩獵採集生活。因此,無論是轉型成農業、或是後來再轉型到工業,都是讓我們墮入不自然的生活方式,讓我們無法完全實現基因中固有的傾向和本能,也就不可能滿足我們最深切的渴望。〈第19章 從此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

- 目前看來,對快樂與否的影響,家族和地方社群要比金錢和健康來得重要。那些家庭關係緊密、社群互動良好的人,明顯比較快樂。而家庭機能失調、一直無法融入某個社群的人,則明顯比較不快樂。其中,婚姻又是特別重要的一項因素。多項重複研究發現,婚姻美好與感覺快樂,以及婚姻不協調與感覺痛苦,分別都呈現高度相關。〈第19章 從此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

- 對於大腦來說,它完全不知道豪宅要比土屋舒適太多,它只知道現在的血清素濃度是X。所以,這位企業家快樂的程度,並不會比那位足以當他高高高高高祖父的農夫來得高。

…歷史上似乎僅有一項發展真正有重大意義。那就是:現在我們終於意識到,快樂的關鍵就在於生化系統,因此我們就不用再浪費時間處理政治和社會改革、叛亂和意識型態,而是開始全力研究唯一能真正讓我們快樂的方法:操縱人類的生化機制。如果我們投入幾十億美元來瞭解我們的腦部化學,並推出適當的療法,我們就能在無須發動任何革命的情況下,讓人民過得遠比從前的人更快樂。

…金錢、社會地位、整形手術、豪宅、握有大權的職位,這些都不會給你帶來長久的快樂。想要有長期的快樂,只能靠血清素、多巴胺和催產素。〈第19章 從此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

- 佛教認為,快樂既不是主觀感受到愉悅,也不是主觀覺得生命有意義,反而是在於放下貪求主觀感受這件事。

根據佛教的觀點,大多數人太看重自己的感受,以為快感就是快樂,不愉悅的感受就是受苦。於是,人類就渴望能有快感,並希望避免不愉悅的感受。然而,這是大大的誤解。事實是,人類的主觀感受沒有任何實質或意義。主觀感受就只是一種電光石火的波動,每個瞬間都在改變,就像海浪一樣。不論你感受到的是快感或不快、覺得生命是否具有意義,這都只是剎那生滅的波動而已。〈第19章 從此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

- 苦的根源既不在於感到悲傷或疼痛,也不在於感覺一切沒有意義。苦真正的根源就在貪求主觀感受這件事,不管貪求的是什麼,都會讓人陷入持續的緊張、困惑和不滿之中。〈第19章 從此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

- 人類很難接受的一個事實就是,科學家不僅能夠改造身體,也能改造心靈。未來創造出來的科學怪人,可能就是硬生生比人類優秀不知凡幾,  〈第20章 智人末日〉《人類大歷史》

No comments:

故事們10(Story:必備信仰)

家事它會不斷增生 也會不斷被消滅 by 背包ken 有網友抱怨「做家事都沒被看見」 我想原因是,家事是動態的,它會不斷增生,也會不斷被消滅 ​ 以至於,另一半若是每天固定時間進門,會像是什麼事都沒發生一樣 (怎麼有種老高要講時空悖論的感覺..........

閔衛(HeMingway)的行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