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一部到數部電影中的缺乏可以導向這樣的結論嗎?我不確定,但我想記錄一下。
李定維 或許劉仲敬關於「散沙化社會」的觀點,可以解釋「台灣親情劇缺乏核心」的現象。
1. 台灣的「共同體」不夠穩固:
一個穩固健康的社會擁有豐富的中間組織,即共同體,這些共同體可以是宗教團體、行會、宗族、地方社團等。它們在國家與個人之間,提供了一套複雜而有力的意義網絡、道德規範和身份認同。人們的喜怒哀樂、愛恨情仇,都與這些組織的榮辱興衰緊密相連。
然而,台灣自明鄭時期以來,長期處於中央集權體制,這些共同體逐漸瓦解,甚至從未真正壯大過,於是形成「散沙化」的社會,社會大致上剩下兩個極端:頂層是抽象的、無所不包的國家,底層是孤立的、原子化的個人或小家庭。
在這種結構下,當社會缺乏強而有力的共同體時,戲劇就失去了宏大的敘事背景。一個人的奮鬥不再是為了宗族的榮耀、教會的信仰或社區的存續,而只能退縮到最微觀的單位——家庭。因此,台灣的戲劇題材常集中於家庭,因為除了「家」,似乎少有其他值得書寫的、具有真實情感連結的社會單位了。
「永恆、宏觀、見微知著的核心」,通常是由共同體的價值觀所提供的。例如,一個清教徒家庭的掙扎,其核心是關於上帝的揀選與救贖;一個羅馬貴族家庭的興衰,其核心是關於共和國的榮譽與責任。當這些共同體消失後,家庭故事就失去了可以掛鉤的宏大價值體系,只能在內部打轉,處理一些無關乎更高層次意義的瑣事,如財產分配、婆媳矛盾、子女教育等。這些事情雖然真實,但因為無法連接到一個更大的意義框架,所以顯得「空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