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一部到數部電影中的缺乏可以導向這樣的結論嗎?我不確定,但我想記錄一下。
李定維 或許劉仲敬關於「散沙化社會」的觀點,可以解釋「台灣親情劇缺乏核心」的現象。
1. 台灣的「共同體」不夠穩固:
一個穩固健康的社會擁有豐富的中間組織,即共同體,這些共同體可以是宗教團體、行會、宗族、地方社團等。它們在國家與個人之間,提供了一套複雜而有力的意義網絡、道德規範和身份認同。人們的喜怒哀樂、愛恨情仇,都與這些組織的榮辱興衰緊密相連。
然而,台灣自明鄭時期以來,長期處於中央集權體制,這些共同體逐漸瓦解,甚至從未真正壯大過,於是形成「散沙化」的社會,社會大致上剩下兩個極端:頂層是抽象的、無所不包的國家,底層是孤立的、原子化的個人或小家庭。
在這種結構下,當社會缺乏強而有力的共同體時,戲劇就失去了宏大的敘事背景。一個人的奮鬥不再是為了宗族的榮耀、教會的信仰或社區的存續,而只能退縮到最微觀的單位——家庭。因此,台灣的戲劇題材常集中於家庭,因為除了「家」,似乎少有其他值得書寫的、具有真實情感連結的社會單位了。
「永恆、宏觀、見微知著的核心」,通常是由共同體的價值觀所提供的。例如,一個清教徒家庭的掙扎,其核心是關於上帝的揀選與救贖;一個羅馬貴族家庭的興衰,其核心是關於共和國的榮譽與責任。當這些共同體消失後,家庭故事就失去了可以掛鉤的宏大價值體系,只能在內部打轉,處理一些無關乎更高層次意義的瑣事,如財產分配、婆媳矛盾、子女教育等。這些事情雖然真實,但因為無法連接到一個更大的意義框架,所以顯得「空洞」。
2. 「德性」的流失與「賣慘/賣鄉愁」的替代
劉仲敬常講「德性」,這不僅指個人品德,更是一種共同體自我組織、自我保護、承擔責任乃至輸出秩序的能力。一個有德性的社會,其成員會為了超越個人利益的目標而奮鬥和犧牲。
在共同體不穩固、散沙化的社會中,德性會不斷流失。人們不再相信宏大的敘事,也缺乏為集體付出的意願和能力。在這種情況下,要引發觀眾的情感共鳴,就是賣慘、賣鄉愁。賣慘是對人類最基本同情心的直接刺激。它不需要任何複雜的價值判斷。看到劇中角色受苦,觀眾會產生直接的生理性憐憫。這是一種情感上的「速食」,能迅速提供高強度的情緒刺激,但因為缺乏道德和價值層面的昇華,所以刺激過後只剩下空虛;賣鄉愁則是在一個對未來沒有共識、對當下感到疏離的散沙社會,回憶過去是唯一安全的精神慰藉。這種鄉愁往往是模糊的、被美化過的,它所懷念的並非真實的歷史,而是一種「前散沙化時代」的想象,一個人們似乎還彼此連結、生活還有確定性的田園牧歌。
這兩種手法,繞過了建立宏大「核心」的艱鉅工作,直接訴諸於觀眾最本能的情感需求,提供短暫的慰藉,但不太能給予精神上的滋養和力量。
這些戲劇就像在一個密閉的房間裡不斷迴響的聲音,雖然演員的表演(個人的掙扎)可以很精彩,但因為缺乏與外部廣闊世界的有效連接,最終只會讓人感到窒息和空虛。「尻後空虛」,可說是在散沙社會中,原子化個人在面對一個失去宏大意義的世界時的感受吧。
既有的制度是在階級複製
王立第二戰研所 2021年4月22日·
前幾天又出現萬年生育率吵架,說真的啦,正格的人口學者講的都沒人聽。絕大多數提出「見解」的人,其實只是在忠實反映自己的「慾望」,沒想要解決問題。 我也沒想要參戰,只是這幾天跟前輩請益的時候,聊到液態社會這個話題,工業國家都會走到這條路,只不過在台灣講這個喔,都會被那些想要炒熱話題的政黨極化與簡化問題。
以下兩張圖是我用PPT大致做的,只是想要表達幾個概念,還有順便解釋一下液態化的社會,跟很多人想像的會不大一樣。
我儘量用中學理化可以譬喻的方式去說,讓大多數人可以快速上手,跟學理當然會有落差,請想補充的人自行開樓。
當我們促成社會改革,認為既有的制度是在階級複製,為何總有人說,你們只是自己不甘願在下層,想要翻上去而已?因為擾動社會,改革就得要添柴火,沒有能量加持下,固態結構不到熔點,只會加速原子間的移動,但不至於變成液態。
持續加熱下去,維持社會的熱度,才會形成快速的對流。但問題來了,你不可能永續社運,總有停下的一天,停下的過程,社會中的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價值觀,總會形成一個新的結構。時間久了,每個人的差異又會促使內部分化,感覺又好像壓抑了個體意見。
所以才說太陽下沒新鮮事
只不過,如果這個社會是一鍋湯,那麼你加熱(社會改革運動)跟加入其他調味料(制度變化),最終會出現什麼新的湯品?
天知道
這道理,就跟你在煮一鍋傳統蘿蔔排骨湯,白蘿蔔換成紅蘿蔔、豬骨換成雞骨,味精跟鹽的加量調整,你多少還可以預期這是一鍋蘿蔔排骨湯。但有人高喊加香菜!!!加芋頭!!!可能就會有人覺得不爽,如果留法的說當然要加羅勒,去南美的說要加馬鈴薯還有辣椒,留其他地方的,這個說要加魚片,那個說要放麵粉,又跑來一個素食家說湯怎麼能放肉,全部撈掉換素肉....
這是黑暗火鍋吧?你會煮出什麼鬼,誰曉得。或許會出現嶄新的組合,但你要試試看嗎?
以上這段算是很簡單的當今進步跟保守派思維差異,看不懂的我也沒辦法。
若我們把角度放到個人,每個人都有不同的價值觀(密度、比熱不一樣),有的人比熱很小,被稍微加熱就開始到處亂衝,有的比熱超大,鍋子邊緣都快燒焦了,他不動就是不動。
我們又怎麼能說,那個密度大的沉下去就該死,浮上來的就比較好?這要看你煮哪一種湯吧,清湯不撈掉浮沫會清嗎?當然就以那個要被撈掉的浮沫來說,心情肯定不會好。
液態社會對於比熱小的人來說是很有利的,容易得到能量、聚集群眾,這也是社會運動者都想要解構既有組織的理由,不解構怎麼會有新血加入。
這一定不好嗎?也未必。
一鍋湯沒有油不會好喝,越油的就越好喝,但比例不能太過,不然會變成喝油而不是喝湯,整鍋油加熱雖很快,喝熱油是酷刑而非享受。天天喝清湯會淡而無味,每餐都喝濃湯久了健康會出問題,若把人體跟社會譬喻成這個例子,我們要的是平衡。
所以回到生育率這件事,價值觀為何無解?這就跟圖片的例子是類似的,固態的社會要變動很難,越後進的就越難佔有優勢,想要改變是合理的。而液態化變動雖快,卻很難穩定下來,一旦能量耗盡,總會回到比較穩定的狀態,就算依然是液體,還是會根據內容物性質分層分區。
一種米養百樣人,每個人想的都不一樣,你怎麼能說自己的價值鐵定代表最好,其他人不服你的都該死?你怎麼確定?
談論社會改變,第一個要做的,是認清自己到底是油還是水,比熱密度到底多少,我自己真的希望加熱到沸騰嗎,會不會溫度太高,瞬間脫離表面變成氣體分子,永遠離開這個社會?變成氣態漂到他處,那裏的狀態就真是你要的?
人都是想要找一塊自己舒適的地方待,覺得自己現在的際遇不好,但又沒有能量改變,會想要讓整體社會去改變(沸騰)的想法也是合理。只不過,你確定隨著強大對流(革命)走,最後自己會落在你想要的地方?
我想說的是,人只有過著適合的生活,沒有最佳的日子。只要科技進步,人類的生活水準,平均就是向上,只有更好沒有最好。而對我們每一個人來說,怎樣才適合你?這是要問自己的。
學戰略的第一條會說重視情報,說白了就是你要掌握自己可動用的資源,身邊的地理條件,找出最適合的辦法。
也就是「認清現狀運作的邏輯」
如果你只是把自身慾望投射到社會改革,你不會得到改革成果,只會隨波逐流。多數人都是雙標,既想要留住傳統價值的優勢,又要靠向進步價值的便利,然後認為自己同時具備雙方的利益。
可能嗎?
人類數千年來的歷史,都告訴我們天底下沒有那麼好康的事情,你總要付出代價。只不過,多數人對於代價的認知,傾向於可以轉嫁,自己不用負責任。
講這麼多,我只是想說...
社會有很多人,工業社會走到後面,社會開始液態化後,會讓你有錯覺,認為自己屬於多數人,畢竟身邊的人無論密度比熱都差不多。
而那些留洋的同學,總會以為橫向移植作法有效,畢竟把排骨湯的排骨撈掉、蘿蔔丟掉,不要香菜也不要芋頭,多加一些水,然後放入大量的玉米粒跟奶油,就可以做出「台灣版的蘿蔔排骨湯」!!
【幹,這不就是玉米濃湯嗎?】
「不!!!這是改良版的蘿蔔排骨湯!!!」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