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認你是一個強烈的種族主義者或者是同族恐懼者,並不意味著你就能夠驅除自己的偏見,但你就不會那麼容易讓這些偏見左右你採訪甚麼人、提出甚麼問題、怎樣聽取別人的意見,對資料又怎麼理解,從而破壞各種關係和扭曲你的報導。一個在美國汽車、飛機、農機工人聯合會(UAW)執行委員家庭裏長大的記者,和一個家裏開著一間小型煉綱廠的配者,在一篇關於工會成員人數下降的報導上,是否能不同的看法?很可能有。但無論哪一個記者,如果他的自省是誠實的,他都會抵制種種妨礙他們正確進行報導的感情和觀點,而寫出準確、全面、公正的報導。p.27~28《報導之前:新聞工作者採訪與傳播的技巧》
有土斯有財
看社群軟體上認識的眾人,常常會感慨為何某個人的思考只在單向呢?(當然這個觀察是長期且有互動過的,所以也才看了《聽懂公眾語言》(筆記)、《拒絕真相的人:人們為何不相信科學?》)明明明天就是多元的,現在也崇尚多元,但還是有相當大一群人不學無術,或是學了一堆聚不起來的塔,卻有大放厥辭。
知悉一個點確實可能擴大至一個面或是多一點角度,但那個「立足點」也要夠確實。
比較難察覺的是小小地歪,但經年累月之後就是歪樓,這類的人自省是不足的。
這也是個人以為出社會後應該要時時刻刻去思考的,您如果沒有東西可以去跟人家換(錢、時間、專業),又要期待別人給您服務,這??? 好像哪裡怪怪的
要偷換邏輯概念很簡單,您看的點是總價問題,但是換回%數來說,在美國吃個飯每筆都要多付17%額外費用,台灣大部分都是10%, 您覺得它們的服務有10%的價值嗎? 你可以不要付嗎? 你不付或覺得不值得,有些人就直接把金額灌在菜單總價裡 您覺得這兩者有差別嗎?
其實我覺得代銷和建商抽更凶,還可以炒作紅單,真要說各行各業都有收費基準(律師和心理醫生光陪你聊天就收錢了)。銀行業拿你我的存款借給你卡費循環就收1x%,那怎說?
市場機制會處理,現在一堆店頭等房市轉空就會收攤了⋯
網友乙:其實各行各業都有其辛苦啦,很多行業的毛利都不只6%,只是你不知道而已。例如:銀行信用卡信用利率上限是年利率15%,而且每年都是15%。精品和你用的Apple手機或是律師鐘點費也不只。壽險業務員或是餐飲業也超過此數,一般房仲店頭光租金和人事成本就不少了,如果成交量低根本活不下去。要說為房仲工作不如說為建商和地主工作吧,一般建商扣除建造和土地成本,大約會抓20%到30%的毛利。
地主養地的獲利更是用好幾倍來看。
網友丙:其實您可以用服務費內含的方式來出價,能不能成就是房仲的工作。我有遇過好的也有遇過爛的房仲,但是我肯定這個是辛苦且高壓的工作,所以只要他幫我買到我想要的房子,我覺得給服務費是對職業的尊重。老一輩說以前法規沒規範服務費上限,也沒實價登錄,房仲店頭也不盛行,代書才真是真正賺飽飽的行業。他們不收服務費,但是會低買高賣,價差都他們的,哈哈哈。
相關:〈短評房市「尋租」〉(2023)
比較難察覺的是小小地歪,但經年累月之後就是歪樓,這類的人自省是不足的。
有土斯有財
如今,大部分的儲蓄流向土地,而不是流向生產性資產(研發、廠房與設備投資)。所以,對土地資本利得與「地租」課稅,將鼓勵更多儲蓄流向生產性資本。…
不能將「一個國家的財富」和「該國特定個人的財富」混為一談。某些人和企業藉由提供消費者想要的新產品而功成名就,那是良性的致富管道。然而,某些人則是利用自身的市場操縱力,透過剝削消費者或勞工而累積財富,這類被經濟學稱為「尋租」(rent-seeking)的行為,說穿了只是所得的重新分配,並無法使國家的整體財富增加。「尋租」行為和「財富創造」行為呈現鮮明的對比:財富創造者是在努力把餅做大,而尋租者只是努力分得更多的餅。政策制定者應該集中火力來處理所有存在超額利潤的市場,因為這些市場的存在,意味經濟體系的表現可以更有效率;實際上,隱藏在超額利潤背後的固有剝削行為會削弱經濟實力。所以若能成功打擊尋租行為,就能將資源重新導向財富創造活動。——《史迪格里茲改革宣言》
為何房仲可以收6%(約略)費用
以下是引用網友說明:這也是個人以為出社會後應該要時時刻刻去思考的,您如果沒有東西可以去跟人家換(錢、時間、專業),又要期待別人給您服務,這??? 好像哪裡怪怪的
要偷換邏輯概念很簡單,您看的點是總價問題,但是換回%數來說,在美國吃個飯每筆都要多付17%額外費用,台灣大部分都是10%, 您覺得它們的服務有10%的價值嗎? 你可以不要付嗎? 你不付或覺得不值得,有些人就直接把金額灌在菜單總價裡 您覺得這兩者有差別嗎?
其實我覺得代銷和建商抽更凶,還可以炒作紅單,真要說各行各業都有收費基準(律師和心理醫生光陪你聊天就收錢了)。銀行業拿你我的存款借給你卡費循環就收1x%,那怎說?
市場機制會處理,現在一堆店頭等房市轉空就會收攤了⋯
網友乙:其實各行各業都有其辛苦啦,很多行業的毛利都不只6%,只是你不知道而已。例如:銀行信用卡信用利率上限是年利率15%,而且每年都是15%。精品和你用的Apple手機或是律師鐘點費也不只。壽險業務員或是餐飲業也超過此數,一般房仲店頭光租金和人事成本就不少了,如果成交量低根本活不下去。要說為房仲工作不如說為建商和地主工作吧,一般建商扣除建造和土地成本,大約會抓20%到30%的毛利。
地主養地的獲利更是用好幾倍來看。
網友丙:其實您可以用服務費內含的方式來出價,能不能成就是房仲的工作。我有遇過好的也有遇過爛的房仲,但是我肯定這個是辛苦且高壓的工作,所以只要他幫我買到我想要的房子,我覺得給服務費是對職業的尊重。老一輩說以前法規沒規範服務費上限,也沒實價登錄,房仲店頭也不盛行,代書才真是真正賺飽飽的行業。他們不收服務費,但是會低買高賣,價差都他們的,哈哈哈。
相關:〈短評房市「尋租」〉(2023)
或許這就是為什麼在很多事情上,有時候看網友的評論比較適合,因為朋友認識久了,就會知道他的論述盲點或是本質缺點。關於使用土地這申論題真的不好寫,讀的資料一定是不夠的,僅能盡量尋求問題的本質。
看了原文才發現以前錯怪古人講的話了,現在普遍對這句話的理解已經解構了土地與財富的關係,甚至認為「有土斯有財」是個句子。按照古人的思維邏輯,其實已經把治國講得相當清楚,只是要套用在當代的結構與系統。
如同西方的思維邏輯拿到了東方也常有錯置,可能去掉脈絡。報導學(最上面引用的)其實有在討論同理,甚至「自省」,不僅僅是在求真求快。如此這般,聽到別人的話語時,時時都要拿原文檢視,如同自省那樣。
有土斯有財:原文
《禮記‧大學》平天下先治國。「是故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財,有財此有用」 「德者本也,財者末也,外本內末,爭民施奪。是故財聚則民散,財散則民聚。」看了原文才發現以前錯怪古人講的話了,現在普遍對這句話的理解已經解構了土地與財富的關係,甚至認為「有土斯有財」是個句子。按照古人的思維邏輯,其實已經把治國講得相當清楚,只是要套用在當代的結構與系統。
如同西方的思維邏輯拿到了東方也常有錯置,可能去掉脈絡。報導學(最上面引用的)其實有在討論同理,甚至「自省」,不僅僅是在求真求快。如此這般,聽到別人的話語時,時時都要拿原文檢視,如同自省那樣。
連同
創造出來的概念與故事就是這樣被傳唱幾世的,對於未來的想像是否為海市蜃樓或天方夜譚對於選民來說都是一種「考驗」。謠言止於智者,但民主社會怎麼可能每個人皆是智者,而且分工之下,每個人有自己的專業,加上各式媒體的加強,幻象的製造就不是不可能,這十年來已經目睹多次曾參殺人或是 瞎子摸象的實例。連同前文說的「權力集中」與「資本主義的掠奪」,我對於未來還是樂觀不起來。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