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December 31, 2018
Wednesday, December 26, 2018
關於生命(成長)的小事(Something about Growing Up:III)
前篇 前篇
結果是~減少,而且幅度還不少。
就像是我們聽的流行音樂,我們怎麼隨著時代重新定義它?還是它不需要重新定義?我們/大眾又如何參與其中。有多少人是旁觀/無知者? 又如何有勇氣提出新的選擇?這些問題很大,如果沒有意識到,或許不該認為自己有資格理解什麼。
如果我今天不去愛別人,將來就不會有人來愛我。這明明就是很簡單的道理啊。我不沉默,別人也不會沉默。我認為別人是錯誤的,別人也會認為我是錯誤的。
該執行還是讓他執行完成吧,當年會這樣判斷有一定的智慧,現在如何大驚小怪都不足以說明當年的智慧。它過時嗎? 我不會一廂情願地想,因為當我這樣一想,我也明白我想的也會過時,不是嗎? -2012.08.30
幅度還不少
覺得之前眼鏡戴錯度數滿蠢的。原以為長大後不會再改變的近視度數改變了。這兩三年來戴隱形眼鏡時,有些模糊,一直以為是度數又加深了。結果是~減少,而且幅度還不少。
就像是我們聽的流行音樂,我們怎麼隨著時代重新定義它?還是它不需要重新定義?我們/大眾又如何參與其中。有多少人是旁觀/無知者? 又如何有勇氣提出新的選擇?這些問題很大,如果沒有意識到,或許不該認為自己有資格理解什麼。
Thursday, December 20, 2018
《人類大歷史》(Sapiens/Harari)書摘
「凡所有感受,皆與苦關聯」
人腦還是有許多神秘之處,除了它內部的機制;
我們目前也還不知道腦與腦之間的相互影響。
我們無法證實認知為「無用」的行為與思考是否真是「無用」,
也許這樣的行為幫助了其他「有用」的運作。
Monday, December 17, 2018
《社群.王朝:明代國家與社會》書摘
〈第五章 明代中葉的藏書樓〉
為什麼在明代中葉,地方官員會願意興建一棟專門用來存放書籍的建築?答案就跟世間所有其他平淡無奇的日常問題一樣,我們怎麼看待它,就會得出不同的回答。…我們必須從一些微薄的線索開始找起,這些線索大部分都零星的散落在各地方志的記載當中。我對於這些資料的解讀,產生五項問題,…:藏書樓存放的是什麼(書籍)?藏書樓建造的地點在哪裡(學校)?藏書樓的建築採取何種形式(獨棟建築)?藏書樓的興建者是什麼人(官員)?以及藏書樓所代表的象徵意義(文本知識的權威)。 p.194~195官學藏書樓向來由在任地方官出面主持籌建,丘濬是少數的例外。地方仕紳很少在藏書樓創建名單上列名,這種情況與仕紳參與其他地方建設的能見度…熱衷於捐資興修佛寺的頻繁程度相比,可說是有天壤之別。…他們將此視為一種集體的責任,透過彼此聯繫,從而確立自己在地方社會中的精英地位。主持藏書樓建設者多是朝廷命官,參與其事的外界人士則屬於國家權力,而不是地方社會的範疇。…倘使有地方仕紳像丘濬這樣出面倡議興造藏書樓,從權力結構的角度來看,他們似乎也只是個人在官僚體制當中進行的努力,而不是作為地方精英成員出來領袖群倫。 《社群.王朝:明代國家與社會》("The Chinese state in Ming society") p.214
Tuesday, December 11, 2018
11月臉書記錄
minway:覺得身體很有趣。經過昨天按摩,看來我還不夠認識自己的身體。1207
minway:隔壁ˋ桌的客人講族語。 1205
minway:找了半年之久,終於在昨天奇蹟出現。
不知友人為什麼把它們藏著。1203
minway說
小家子氣的人聚在一起就是小家子氣討論一些瑣事。
不排斥,只是覺得小小的。 1130
Minwei Chung 11月29日上午11:07 ·
感覺到有些人因為選舉結果出現「膝反射」心情。
有些遷怒他人,我自己也有過類似的行為。
Minwei Chung 11月29日上午10:23 ·
漢諾威電腦展CEBIT盛況不再 走過32年宣布停辦
鍾閔衛 11月29日上午7:07 ·
「網路借書」真的是很棒的服務,幾乎高市圖的書都可以借,還可以選自己方便取書的館。
這在十五年前大概會被打槍吧。現在整個圖書館也要精實的物流支援了。
Minwei Chung 11月28日下午4:23 ·
我想到一個問題:
我們可以用多數人的立場去公投少數人的權益嗎?
例如:我們所有公民去投票 核廢料是否遷出蘭嶼?
又如:我們是否同意擴大原住民傳統領域?之類的。
minway:隔壁ˋ桌的客人講族語。 1205
minway:找了半年之久,終於在昨天奇蹟出現。
不知友人為什麼把它們藏著。1203

小家子氣的人聚在一起就是小家子氣討論一些瑣事。
不排斥,只是覺得小小的。 1130
Minwei Chung 11月29日上午11:07 ·
感覺到有些人因為選舉結果出現「膝反射」心情。
有些遷怒他人,我自己也有過類似的行為。
Minwei Chung 11月29日上午10:23 ·
漢諾威電腦展CEBIT盛況不再 走過32年宣布停辦
鍾閔衛 11月29日上午7:07 ·
「網路借書」真的是很棒的服務,幾乎高市圖的書都可以借,還可以選自己方便取書的館。
這在十五年前大概會被打槍吧。現在整個圖書館也要精實的物流支援了。
Minwei Chung 11月28日下午4:23 ·
我想到一個問題:
我們可以用多數人的立場去公投少數人的權益嗎?
例如:我們所有公民去投票 核廢料是否遷出蘭嶼?
又如:我們是否同意擴大原住民傳統領域?之類的。
Minwei Chung 其實想想 很不合理,多數人怎麼可能理解少數人的需求,多數人往往就是站在高牆的那一邊。
Ice Wong 真的,這也是吳宗憲所說的
Kenji Hsieh 非常不合理,下次公投就發起基督教的人不許上教堂
張啾比 有道理耶!沒想過這個盲點
Thursday, November 15, 2018
避免歧視的言論(For Better Communication)
我不喜歡任何形式「歧視」的言論。
不論我討不討厭被歧視的主體。
遇見歧視的言論很惱人,有時會想站出來說說話。
遇過許多種歧視。以為自己善意,卻充滿敵我區分;以為自己真理,卻無法平常心溝通;以科學為圭臬,卻無法提出證據等等。
我自己也常常拿著偏見,要人遵從我的指令(或許有點不同,但相去不遠);
也遇過歧視發生的當下,我無能為力,無所作為。
以下是摘要兩篇關於歧視的思考,可以細細思索。
不論我討不討厭被歧視的主體。
遇見歧視的言論很惱人,有時會想站出來說說話。
遇過許多種歧視。以為自己善意,卻充滿敵我區分;以為自己真理,卻無法平常心溝通;以科學為圭臬,卻無法提出證據等等。
我自己也常常拿著偏見,要人遵從我的指令(或許有點不同,但相去不遠);
也遇過歧視發生的當下,我無能為力,無所作為。
以下是摘要兩篇關於歧視的思考,可以細細思索。
歧視言論就是會強化「『使得弱勢群體成為弱勢群體』的刻板印象」的言論。
嚴格說來,這些刻板印象不見得都不符合事實,但它們共同的特色是:臺灣持有這些刻板印象的人越多,該族群的處境就會越慘。我認為,歧視言論的最核心特色,是它會強化某些這類刻板印象。
事實上,要歧視沒那麼困難,而這也是為什麼對付歧視很困難。歧視的人不見得惡意,也不見得會意識到自己歧視。
Tuesday, November 13, 2018
寫了一個他(For those Not Coming)

有些決定
對得起一個人,並不一定對得起另一個人
這樣的選擇
似乎就變得很重要
有些決定需要忽略時間與機緣的安排
目前的我是這樣想的
and more
「當人生面臨抉擇時,思考對人類有意義的事」(達賴喇嘛語)
常常用這個角度去想 去決定。
歲末,我離開自己
http://himingway.blogspot.tw/2011/12/marry-xmas.html
Friday, October 26, 2018
9,10月臉書記錄(Bigger Enough)
鍾閔衛 10月24日下午04:47
我是在臺東工作後,搭了三四次火車才意識到臺東離臺北好南好遠。東部三個縣市,西部縣市一路往南超過六個,以前大概是這樣誤以為臺東沒這麼遠。
Minwei Chung shared 中央社新聞's post. 24 October at 14:05 ·
10個公投案。 每一案都有它的時代意義;
但投票的每個人都可能了解嗎?知道自己投下的決定嗎?
495萬人同意,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Minwei Chung 18 October at 08:06 ·
數位時代下,各界關於音樂市場/創作的一些建議與現況。
鍾閔衛 10月16日下午12:47 ·
看清了不作為偏誤(這點我們不得不贊同),他們曾提出一個簡單明瞭的口號來加以對抗:「如果你不是答案的一部分,你就是問題的一部分!」
鍾閔衛新增了 1 張相片。 10月13日下午1:51 ·
該怎麼看「預測」這回事。
當所涉及的系統愈大、時間軸愈長時,我們所能看到的未來也會跟著變得愈加模糊不清。氣候暖化、石油價格甚或匯率等幾乎無法預測。此外,各種發明的出現也完全無法預測。我們可以試著進一步想像,要是現在發明了某樣科技,它會對我們往後的生活帶來怎樣的幸與不幸?
我是在臺東工作後,搭了三四次火車才意識到臺東離臺北好南好遠。東部三個縣市,西部縣市一路往南超過六個,以前大概是這樣誤以為臺東沒這麼遠。
Minwei Chung shared 中央社新聞's post. 24 October at 14:05 ·
10個公投案。 每一案都有它的時代意義;
但投票的每個人都可能了解嗎?知道自己投下的決定嗎?
495萬人同意,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Minwei Chung 18 October at 08:06 ·
數位時代下,各界關於音樂市場/創作的一些建議與現況。
鍾閔衛 10月16日下午12:47 ·
看清了不作為偏誤(這點我們不得不贊同),他們曾提出一個簡單明瞭的口號來加以對抗:「如果你不是答案的一部分,你就是問題的一部分!」
鍾閔衛新增了 1 張相片。 10月13日下午1:51 ·
該怎麼看「預測」這回事。
當所涉及的系統愈大、時間軸愈長時,我們所能看到的未來也會跟著變得愈加模糊不清。氣候暖化、石油價格甚或匯率等幾乎無法預測。此外,各種發明的出現也完全無法預測。我們可以試著進一步想像,要是現在發明了某樣科技,它會對我們往後的生活帶來怎樣的幸與不幸?
Wednesday, September 5, 2018
關於生命(成長)的小事(Something about Growing Up:II)
前篇
We are meeting the world together with people, info, love, and self.
遇見的隨機或許可以參考我寫過的這幾篇拙作。〈[InfoWeb]說話與隨機〉、〈[Hi! mingway] 隨機人生,感動人生(Move=Love)〉。
一首歌的出現是(幾位)創作者生命的累積,如能有幸被其他人聆聽是隨機,更甚讓人共鳴,感到有生命連結是隨機;一則新聞的出現是隨機,如能有幸被人駐足觀見是隨機,更甚內觀自我,產生人生作用是隨機;錯過這次是隨機,抓住下次是隨機,不變的一直是人心中的感受,我們要感覺良好,就會感覺良好,我們感覺不對,就會反感或遠離。
鍾閔衛 2014年7月4日下午3:05 ·
細心閱讀與大膽假設是知識份子應該有的謹慎,其餘的,大概都只是緣木求魚的小時了了?
很多人/評論常常只是投射情緒在事件之上,根本談不上有心得有想法或有執行力,只是講講而已,真正去做的人,已經是默默努力了,而不是整天在螢幕前或是電視機前「努力」。
還有一種人,只是想賺錢,而沒有社會的概念。
還有一種人,只是宅著,學習著人們的生活。
還有一種人,種米,養百樣人。
偶然的相遇
人們總是在遇見,遇見人,遇見資訊,遇見愛,遇見自己。We are meeting the world together with people, info, love, and self.
遇見的隨機或許可以參考我寫過的這幾篇拙作。〈[InfoWeb]說話與隨機〉、〈[Hi! mingway] 隨機人生,感動人生(Move=Love)〉。
一首歌的出現是(幾位)創作者生命的累積,如能有幸被其他人聆聽是隨機,更甚讓人共鳴,感到有生命連結是隨機;一則新聞的出現是隨機,如能有幸被人駐足觀見是隨機,更甚內觀自我,產生人生作用是隨機;錯過這次是隨機,抓住下次是隨機,不變的一直是人心中的感受,我們要感覺良好,就會感覺良好,我們感覺不對,就會反感或遠離。
Monday, September 3, 2018
Monday, August 27, 2018
Wednesday, April 18, 2018
X-men:天啟(下)
前篇。看電影之後,下起大雨,為了赴約,沒有停下腳步。
最後被擺了一道,對方並沒有出現。結果是:因為事前無法聯繫到我,對方選擇放棄。對方當下確實有傳訊息給我,但並沒有說他的心意啊。這時候就很希望自己真的有什麼超能力。
最後被擺了一道,對方並沒有出現。結果是:因為事前無法聯繫到我,對方選擇放棄。對方當下確實有傳訊息給我,但並沒有說他的心意啊。這時候就很希望自己真的有什麼超能力。
重看《最後戰役》
欣賞《天啟》之後,重看《最後戰役》。重看後才發現:- 查爾斯(X教授)總是在強調"你擁有家與家人(You have home and family)"。
- 原來哨兵機器人早就出現在模擬情境戰當中,只是當時電影將哨兵製作得簡單。
- 在Jean失控的時代發生的事還真壯烈:愛人在自己面前粉碎、老師在學生面前粉碎←失控的、親手殺死自己的愛人←抉擇的。
Monday, April 2, 2018
生命的連結(The Link to the Past)
常常感到與其他人生命的連結。
但不太清楚人與人之間的所有規則與隨機如何產生。
2017年底完成了一個長的題目寫作:〈在網路環境中獨立〉。這個題目相當重要,無法馬虎,寫作時間長達3年半。這個系列的最後一篇,全篇近乎引用李偉文先生的文章,感謝天讓我找回它。
這般的尋找,也讓我回去了,回到那段時光裡面。
把那些參選的過程完整地保留下來,除了懷念自己,也是想證明自己愛過而且沒有愛錯方式。可惜的是,我無法證明自己的方式是否有價值,因為我已經真真實實地遠離那個團體了。往後的日子我選擇用我的方式來記念它,以及懷念他們。
但不太清楚人與人之間的所有規則與隨機如何產生。
2017年底完成了一個長的題目寫作:〈在網路環境中獨立〉。這個題目相當重要,無法馬虎,寫作時間長達3年半。這個系列的最後一篇,全篇近乎引用李偉文先生的文章,感謝天讓我找回它。
這般的尋找,也讓我回去了,回到那段時光裡面。
把那些參選的過程完整地保留下來,除了懷念自己,也是想證明自己愛過而且沒有愛錯方式。可惜的是,我無法證明自己的方式是否有價值,因為我已經真真實實地遠離那個團體了。往後的日子我選擇用我的方式來記念它,以及懷念他們。
Wednesday, January 31, 2018
幸福是什麼?(How Will You Measure Your Life?)
幸福是什麼? 國家的幸福是什麼?
又來分享我的認真文。這次是講避免耽溺於網路生活的對策/概念,大量引用了三四十年前Andy Worhol提出的廣告臺調/生活哲思(不確定他的語境),顯示不論科技的發展,機器與人的互動相去不遠,也印證了科技始終來自人性的前提。歡迎討論與指教。另外,這兩天做了許多連結的事:發現自己許多的部落格文章之間相互有呼應,只是時間一久有點忘記寫過相關的片段,在隨意瀏覽之餘,將他們擺放在一起,使之連結。
城市原住民
我是城市原住民,土生土長。我不懂稻米怎麼種,也不懂牲畜怎麼飼大,如何分辨果樹蔬菜我也有困難,我知道比較多的是抽象的概念。抽象的概念是想像,是故事,是包裝,是老酒新瓶,然這一切還是建構在實體,現實的物理及化學之下。生命/生物是超乎想像的存在,我們明白了基因,卻不明白歲月;我們看懂了細菌,卻不懂菌與其他生物的細節;我們回首青春回首婚姻,卻不回首曾經的滿月或是遍地的落葉;我們路過了荊棘與森林,翻頁過後,卻知道了離別與傾斜。
我們在其他生命之中,其他生命也在我們之中,
只要我們不是標本,我們彼此就不是陌生人。
Wednesday, January 17, 2018
一月臉書記錄(Truth needs Cash)
說真話的媒體/統計,需要資金。錢難賺。
說真話有時會性命不保,危及工作,陷家人於不義。說假話有時能騙金錢、騙名聲、賺點擊、賺溫飽。
媒體愈來愈難賺錢了,廣告越趨分眾,原本集中的資金越分散。紙本媒體感受一定很深,網路原生的入侵,資源也躁進。然網路如浮萍,有些編輯的雜亂無章可想而知。
Minwei Chung 2 January at 06:04 ·
2017年底完成了一個長的題目寫作:〈在網路環境中獨立〉。這個題目相當重要,無法馬虎,寫作時間長達3年半。這個系列的最後一篇,全篇近乎引用李偉文先生的文章,感謝天讓我找回它。
說真話有時會性命不保,危及工作,陷家人於不義。說假話有時能騙金錢、騙名聲、賺點擊、賺溫飽。
媒體愈來愈難賺錢了,廣告越趨分眾,原本集中的資金越分散。紙本媒體感受一定很深,網路原生的入侵,資源也躁進。然網路如浮萍,有些編輯的雜亂無章可想而知。
Minwei Chung 2 January at 06:04 ·
2017年底完成了一個長的題目寫作:〈在網路環境中獨立〉。這個題目相當重要,無法馬虎,寫作時間長達3年半。這個系列的最後一篇,全篇近乎引用李偉文先生的文章,感謝天讓我找回它。
Monday, January 1, 2018
十二月的臉書記錄(Facebook of December 2017)
簡單說,很多事當下我都只有感受,感覺不差,但事後卻發現自己有在忍受或是什麼負面想法,但整理不成文字,所以就累積著。1204
看到有人討論 我國領袖/政治活動是否該討論/發言攸關各國過去巨大傷痛(戰爭,壓迫),值得嚴肅思考一番的議題。 但那些教授/學者寫得好低廉。1216
又來分享我的認真文。這次是講避免耽溺於網路生活的對策/概念,大量引用了三四十年前Andy Worhol提出的廣告臺調/生活哲思(不確定他的語境),顯示不論科技的發展,機器與人的互動相去不遠,也印證了科技始終來自人性的前提。歡迎討論與指教。 1221
看到有人討論 我國領袖/政治活動是否該討論/發言攸關各國過去巨大傷痛(戰爭,壓迫),值得嚴肅思考一番的議題。 但那些教授/學者寫得好低廉。1216
又來分享我的認真文。這次是講避免耽溺於網路生活的對策/概念,大量引用了三四十年前Andy Worhol提出的廣告臺調/生活哲思(不確定他的語境),顯示不論科技的發展,機器與人的互動相去不遠,也印證了科技始終來自人性的前提。歡迎討論與指教。 1221
Subscribe to:
Posts (Atom)
結婚:說好的旅行(The Travel We Have)
←前 早上你一進門我問好市多卡在哪,你立馬在玄關說眼前。這件事似乎很玄,意味深長。 沒有你 沒有你,我會一直焦慮地找卡片,今天的第一個計畫就失敗了,無法出門。 沒有你,就沒有旅行,就沒有架吵。 沒有正常的收入,沒有家,沒有歸屬。 我知...
-
余英時語重心長提醒:「消滅敵人那就不是民主。」 想了又想 這些都是想了又想的內容。有些是自己的話,大部分是在網路慢慢蒐集來的。 受疫情影響,高雄捷運運量減少,2023的過去三年累計虧損高達9.6億。 而我覺得高雄捷運會繼續赤字下去一百年的。 ...
-
花了很長的時間認識自己。 大學畢業之後,依然如是。 我在三、四份工作之後,才知道我不用做什麼,就可以被誤會成不是我的樣子(認識到某些工作的本質);在幾次戀愛之後,才明瞭原來我離愛情很遠,沒什麼因緣;參與了幾次公共事務的討論,常常發現自己的不合時宜…;在外與...
-
benyuphoto(網友):1913年很多人連飽飯也是一種奢侈,但現在呢?錢只是一個數字,你把財富共產了,所有人都有百萬千萬,這個社會會立即崩潰,想一想做供電的、做供水的、做交通的、做基建及保養的,他們為什麼而來,是社會責任嗎?我們要接受這個系統還需要人為干預才能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