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January 26, 2023

討論飲食:2012~2022

現代人們勞動以求溫飽,古早時,採集就可以溫飽。
生命是有記憶的,食物有記憶,料理也有記憶,所以我們覺得好吃是跟我們的記憶有連結,是大腦在處理食物的訊息得到好吃的回應。

可食記憶

樵吃飯時說了一個關於廚師既簡單又生動的故事。嚴格來說,無菜單是就吃的人的觀點,其實煮飯的人心裡有很完整的菜單,那是他對生命/情感的累積,對食材的感受…。簡單地說,料理的關鍵在於「愛」,愛人惜物樂於分享。

2015年時有一本新書叫「資訊」,這本書讓我知道過去我學的資訊真是九牛一毛,資訊的浩瀚使我不斷地自省。食物就是只中之一。

永難忘記的味道,永難忘記的愛,這句話非常適合當作結尾。希望國人今後對桌前盤中的食物,都能心懷尊敬和感恩。在餐桌上用餐也許只是資訊的接收?包括人的、情緒的、食物的,我覺得這樣講來說是很不錯的觀點。

到了2022時發現有個辭彙叫「可食記憶」,確實定義了以上我想說的。
在餐廳學習後,標準變高一些些。我實在覺得千篇一律的味道會讓人窒息,而我也吃不出A家義大利麵跟B家義大利麵的差別。大家為什麼都願意是一樣的?開家店不是個理想嗎?不是個有層次的選擇嗎?即使專業,依舊妥協嗎?

關於食材最近也想了一下。雖然好一點的食材較貴,但其實難用,或許單純,或許專精,或許簡單,或許遠離了一般消費者。好味道其實就是好的人生態度,是開放的,是變動的,是尊重所有與生俱來的天性。好味道有層次,讓人想像,讓人延伸,讓人時而在海裡,時而在野生裡。最好是沒什麼,能有家的味道。但家已不再炊煙裊裊。所有人生的變化是心的變化,味道的變化也是心的變化。一位好的廚師必定有很寬厚的愛,很寬廣的感受

我小時候與麥當勞

昨天在麥當勞點餐的時候,有個小朋友與值班經理的互動,讓我想起了以前的我(跟妹妹)。

以前要去上英文課前,都會去麥當勞用餐。有位大哥哥特別地照顧我們,看到我們時,總是會來跟我們噓寒問暖,總是很有朝氣。他好像是位帥哥,所以會想說「我長大要成為像他一樣的人」(誤

沒錯,我喜歡在麥當勞工作的人
跟其他速食店或飲料店比,他們給我不一樣的感覺。也是因為小時候可能一週吃一次,所以我現在對速食相當沒有欲望。

西餐 與 中餐

一個巨大差別是,西餐許多拿來作香料的素材,在中餐是蔬菜,如:茴香、大蒜、香菜…

我還是覺得中式大部分的料理 比西式難> 例如:同樣是發酵類的麵糰,法式麵包跟 饅頭,兩個的程度有別。
中式料理的技藝其實比西式料理繁複且難掌握,但是價格常常無法超出後者,甚至落後許多。
Ice Wong 非常贊同,我不明白中菜價格長期比西菜低,尤其我在高檔意大利餐廳看過後就覺得更不值 24 June 2012 at 02:57 · Unlike · 1

外國人想買的

〈西門家樂福是有什麼魔咒?韓國人前仆後繼衝進去買?〉 -原來的連結http://oops.udn.com/oops/story/6703/1516972 ↑這是真的,我大概是2013年就觀察到這件事,一邊逛,還會去看香港/日本/韓國人在買些什麼,跟我手上的完全不一樣。

然後,看到他們買成堆的水果口味的台啤,就想說,是一天喝完嗎?放在行李箱帶回國會方便?

初稿:2016/3/3。陸陸續續在臉書分享的,一直沒有整理好,所以時間軸與觀點會有些混亂。

相關:〈煮食的小心得(Cook for US)〉〈飲食筆記〉

No comments:

故事們10(Story:必備信仰)

家事它會不斷增生 也會不斷被消滅 by 背包ken 有網友抱怨「做家事都沒被看見」 我想原因是,家事是動態的,它會不斷增生,也會不斷被消滅 ​ 以至於,另一半若是每天固定時間進門,會像是什麼事都沒發生一樣 (怎麼有種老高要講時空悖論的感覺..........

閔衛(HeMingway)的行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