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August 31, 2022

什麼是「中國」?(二) In the Middle

論中國人對自己國家的稱呼
西方人很想知道中國人怎麼稱呼自己的國家。見諸記戴的,最早係16世紀曾到中國沿海從事貿易的伯拉來,他在《中國報導》中說:「整個國家叫做「大明」(Tamen),居民叫做大明人(Tamenjins)」。1556年曾訪問過廣州的路克士,在《中國志》中發表相同結論:「這個國家的正式名稱是大明(Tame),e不明顯發音…。20年後,拉達在其《記大明的中國事情》中指出,中國商人自己叫他「中華」(Tun-sua),本名是「大明」(Taybin)。他最先指出中國的國名實際上是歷史上的朝代名,如漢唐(Hanton)、唐宋元(Tangzonguan)等等。但是他列舉的朝代對音不很正確,而且還把兩三個朝代名連拼在一起。

利瑪竇的見解就完整多了。他們認為中國人對自己的國家有兩種稱呼。一種就是歷史上的朝代名,往往是開基的君主所取。例如唐、虞、夏、商、周、漢、明等等。「現在明字前面冠以大字,因而今天這個帝國就稱為大明。另一個是各時代一直沿用的稱號,如中國(Ciumquo)、中華(Ciumhoa)。解釋是「第一個詞表示王國,另一個詞表示花園。兩個詞放在一起就被翻譯為『位於中央』。我聽說之所以叫這個名稱是因為中國人認為天圓地方,而中國則位於這塊平原的中央。」(忘記出處了!!)
自河以西,天竺諸國,自是以南,皆為中國,人民殷富。中國者,服食與中國同,故名之為中國也。
解讀:…古籍中所稱的中國,都是指…漢族群居的發達地區,並不作為國名。中國成為國家的國名,實始於中華民國元年,從此成為中華民國的簡稱…(我)國或許是漢字的關係,常常使用這種簡稱,包括對西方國家,如稱美利堅合聚國為美國,法蘭西共和國為法國。(也忘了出處,抱歉)

而現今全世界大部分都認同一個觀點是「一個中國(China)」,文字遊戲就在這裡了。

綜合以上資料,在1911年之前,並沒有一個國家稱之為「中國」,那比較像是「人們的自稱」,而China只是部分西方人士的通稱。當年在取國家名稱時,這兩個字眼被「借用」了。關於這一大片土地,其實還有許多其他名稱;如同我們的島嶼當年也有許多名稱。再者,定義國家的名稱這件事,是西方人幹的事。在古中國,只管朝代這回事,區域是次要的,時間較為重要。

就古時候的定義,確實只會有「一個中國」。這個國家是地球上諸國的中心,世界的人民相信的中心,人們這麼稱呼它,中國裡面的人民也這麼稱呼自己。目前就只好將錯就錯,把「中國」(讓)給中共自稱,也當作國名、地域名。


〈心底的中國〉/張雨生
什麼叫中國 
我曾經沒有把握
 如今我才知道
 她在我胸口跳動
什麼叫中國 
我現在真有把握
 是父親畢生守候
 我與生俱來的光榮

我對中國政府主張「以直報怨」

沒什麼好留戀的,過去都過去了;我們留意的歷史並沒有換來善意與包容,再多的愛又能如何?

你怎麼說怎麼做,怎麼把格局做小,怎麼不顧大局不顧歷史不顧世界各國,與我何干呢?

但我在乎那片土地上的人們啊,你們快樂嗎?你們知道你們的政府在幹什麼勾當嗎?你們知道有多少的事情發生等於沒有發生,發言等於沒有發言?
你們自由嗎?你們有選擇的自由嗎?還是麻木了、屏蔽了心底深處的渴望?

歷史並不可怖,去看看你們的大飢荒,去看看你們的文化大革命、天安門事件,去讀讀你們家族各個長輩成員的故事。

我相信我們會有機會對話的,我相信你們,我不相信高牆或是政府。這是我們與你們最後的約定,不能再多,但其實也沒那麼少。
愛你們的閔衛

中國(政府)的問題

臺灣有自己的問題,像是國內有不少人認為「中華民國」是個問題。不論大問題小問題,中國的問題不是臺灣(人民)的問題。至於人權啊、民主啊、香港啊,我基本上主張:我國自顧不暇,沒有一定的國際地位與聲浪又何妨沈默。

我國政府可以應援媒體調查,與民間單位調查,合作支援被害者,挖掘真相與事實,但對於敵國政府怎麼處置人民與人民的種種,說實在的,那是「家務事」。

中國可以製造國際紛爭,可以制裁我國民間企業,可以沒有後顧之憂在自家說給自己的人民謊言,他們人民可以接受,我們就得接受。中國作為一個群體,如同印度,如同世界各地的各個國家,有自己的問題與選擇。

對於我們中華民國最重要的是趕緊處理自己的問題,趕緊形成更關鍵的共識,越多人數的共識。

應該要有的臺灣價值

身邊中立的朋友比較多,但如果是偏臺灣意識的多半會比較多話,因為他們現在是主流民意。主流是歷史累積起來的浪潮,裡面包含了教育、流行文化的對話、族群移動、社會脈絡等等錯綜的背後。

在臺灣,「中國」當然是擺脫不了的因素/原素/源流,畢竟我們基本上是同文(普通話/國語),大部分的族群與對岸有淵緣。雖然「中國」與「臺灣」本質上有些不同,但還是找得到相似之處;許多出身台灣在國外的友人,我也並不覺得他們像外國人或是有華人以外的思維模式。

我想說的是,臺灣不要再排外了,一個島國是浮在水上的樂園,也沒多少人才能用,多吸收,適量的吸收,這也許過於中庸,但這會決定未來我們的成長與高度。

這一點是我在澳洲的時深刻的感受,感到非常困惑。因為通常台灣人,不會團結在一起(與韓國人相比),重點是那時候聽到臺灣背包客不好的遭遇,往往是被自己人騙,那時候聽到的幾個故事都有讓我下巴掉下來。我大學到當兵基本上都誤以為台灣人是團結一心的,政治上的黨派只是逢場作戲,事實上卻非如此。

不多說了,我想要站在「中間」就好()。Anyway, it's my time. What I choose for NOW is STAND IN THE MIDDLE.


延伸閱讀:什麼是中國?(ㄧ)〉、…

3 comments:

閔衛(mingway) said...

《余英時評政治現實》珍藏印章說明:
「無處非中」印章是余英時生前收藏,落款也曾使用,是葛兆光二○一○年送給他的禮物。

葛兆光是余英時晚年知交,他選這四字請人刻章,因為余英時拒絕回中國大陸是有名的,總說:「我在哪裡,哪裡就是中國。」 四字出處是耶穌會傳教士艾儒略《職方外紀》一書,原句是「地既圓形,則無處非中」。這是挑戰中國根深柢固的天朝中心主義,特別適合《余英時評政治現實》一書。

閔衛(mingway) said...

中國國族主義,在一八九五年日清戰爭後才成為席捲全國的風潮。在此之前,「中國」兩個字所指涉的,可以是「中間那堆文明國家」、「中原列國中間那個國家」、「世界中心的那個國家」、「本王國」或是「本帝國」。我們不能假設在當今中國領土的古帝國,是延續而無歷史斷層的國度。是以…會盡量直呼這些帝國的名字,比如是「清帝國」、「明帝國」和「宋帝國」等。 p.35《香港:躁鬱的家邦》

閔衛(mingway) said...

中國之「國」,不是國家、國別,而是相對於「野」的另一個政治概念。…王都地區包括王都都城和王都郊區,統稱為「國」,其地又稱「王畿」。 -p.78
劉滴川. (2018). 龟藏 : 藏在龟壳里的甲骨文和贞吉中国 (第1版 ed.). 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故事們10(Story:必備信仰)

家事它會不斷增生 也會不斷被消滅 by 背包ken 有網友抱怨「做家事都沒被看見」 我想原因是,家事是動態的,它會不斷增生,也會不斷被消滅 ​ 以至於,另一半若是每天固定時間進門,會像是什麼事都沒發生一樣 (怎麼有種老高要講時空悖論的感覺..........

閔衛(HeMingway)的行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