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November 29, 2022

民主下的經濟與政治(二:Discusion in Taiwan)

前文 孫中山當年解釋的「民族主義」:「就中國的民族說,總數是四萬萬人,當中參雜的不過是幾百萬蒙古人,百多萬滿洲人,幾百萬西藏人,百幾十萬回教之突厥人。外來的總數不過一千萬人。所以就大多數來說,四萬萬中國人可以說完全是漢人。」又說:「今日我們講民族主義,不能籠統講五族,應該講漢族底民族主義。」「彼滿洲之附日,蒙古之附俄,西藏之附英,即無自衛能力底表徵。然提撕振拔他們,仍賴我們漢族。兄弟現在想得一個調和的方法,即拿漢族來做個中心,使之同化於我。」

舊時觀念

顯然地,孫文當年的時空背景與潮流造就他的理念。現在看來那樣的舊時觀念拿到現在來用,必然是不尊重與缺乏科學(註1)。相對地,下面是一個很新的觀念,但主題其實類似"1984"。
[R. Stuart Macaky發明的]生醫遙測技術特別適合用來蒐集資訊,而這是野生環境中其他方法做不到得。…如果「動物不配合」或是動物族群散佈在「難以抵達的地區」,此時若要蒐集資料,遙測技術尤其實用。-《監控資本主義時代》

各方的短評討論

我喜歡數位工具,我喜歡新媒體。事件的發生,總會伴隨著評論者的再評論(/網友分享),有許多的格局堪比小論文,有歷史感,有科學觀點…。我們要知道「愈大的事實(例如半導體產業的發展)、愈大的問題(例如流浪狗的處置)就愈會需要群策群力,然生命中的每一個問題都值得一提,不論多小的問題也有人討論,貢獻各自的專長,就算是不識字的人們也都會有可以參考的想法,有時就算是一種「感覺」,我們也要聆聽。民主的討論就是麻煩在這裡。」(from 〈生命中的下一個問題

同時也要知道「媒體/網路 都有在操作。他們是第四權,也是高牆,只要是系統,就會看不見「人」,要知道什麼是雞蛋,什麼是高牆。」

朱祺龍 網友短評美國 美國始終都是最大貨幣操縱國卻總是指摘其他國家操縱貨幣,因此,無論政治、經濟、外交、軍事,美國才是世界最大亂源。在白宮記者會對阿富汗說邦交“堅如磐石”,結果棄之如敝屣,順便有如越戰一般攻訐當地政府貪腐;在白宮故違明斯克協定撓澤倫斯基的腳底板支持加入北約,如今酷愛戲棚子的澤倫斯基不顧德國前總理梅克爾三度當面警告不加入北約可保太平,一旦申請加入北約必烽火連天,而興沖沖地遞交申請加入北約文件,卻遭美國以時機不對否決,……,美國以利益優先背信忘義、禍亂他國、造成世界動盪的史實,罄竹難書,所以當年彭淮南總裁罵的好!若不是弱國無外交,本屆諾貝爾經濟獎應該頒給彭淮南總裁,要讓一艘航母在暴風雨中不翻覆,是輕而易舉的;但要讓一塊汪洋中的小舢舨乘風破浪卻不翻船,才是真本事!當然也要歸功於台灣有厚實的外匯存底以及40兆的超高儲蓄以及高達80%的房屋自有率。故而美國更甚於共產極權危害全世界。

台灣民主化的過程

2022.07.31 Winnie-Pooh Ik-Hông Lâu 網友回覆 Te Pieng So 我同意台灣或者中華民國的民主化是由上而下,但是這樣的說法真正主導的人是強人蔣經國,沒有他力排眾議使中國國民黨內形成了遵從蔣主席及總統的主流派路線以及提拔李登輝成為副手,以李登輝的力量是無法跟黨內的非主流派進行鬥爭,尤其李登輝的權力不像蔣經國那樣能夠實行一人獨裁,最後"黨內無派黨外無黨"變成黨內派系林立形成了多數決的集體領導制,主流派在人數上佔上風並且支持李登輝才有可能出現持續的黨國改革,如果要全部歸到李登輝的個人功勞上那就會不得不面對個人獨裁更加有實力控制黨的蔣經國扮演"下放權力"或者"開放"的影響力。
另外一點就是當初支持李登輝的主流派那些黨國菁英(如當年起立投票關鍵一人的宋楚瑜)也會跟蔣經國一樣變成"民主改革者",而再來就是李登輝在回憶錄《餘生》提到的蔣經國是充滿崇敬的,除了自詡是"蔣經國學校"畢業之外,還提到自己從學者被蔣經國提拔到政界,以及自己處理政治的方式是學者的眼光不如蔣經國綜觀全局的政治眼光,還認為台灣經濟與民主的發展蔣經國的貢獻,這樣的評價完全就會回到黨國強人與其黨國菁英的班底才是自由民主的推手的傳統論述當中,忽視了最重要的影響就是美中關係的正常化與建交(同時對自由中國的撤銷承認)是給予蔣經國最大的壓力(如蔣家人不擔任總統),而李登輝形式上只是跟蔣經國一樣不但是順應潮流也是透過黨國自由民主的改革來對付非主流派進行權力鬥爭,像是利用野百合對郝柏村施壓,以及任用郝柏村為行政院長使其站在解除戒嚴後各種社會運動不滿的輿論風浪尖口上,而美中關係的建交與冷戰的結束就像北韓也同時面對到被盟國"背棄"的情況,也就是如果郝柏村為首的非主流派硬是發動軍事政變也只會落得比北韓更孤立的狀態,客觀環境上中華民國已經沒有回到一人一黨獨裁統治的條件,而不是單純只是黨與國家最高領導人個人或者黨國菁英們對於自由民主理念的認同與推崇。

買Covid-19疫苗的小歷史

台客台北部落格 taike.taipei 首先,第一個要買BNT疫苗的不是慈濟鴻海或台積電,而是東洋生技,但前年底就破局,而破局的關鍵到底是不是居中企圖扮演角色的「民進黨立委」?迄今仍是懸案。

其次,去年上半年疫情爆發,五月下旬郭台銘即表示有意採購BNT疫苗,當時從黨到政,對BNT是「中國疫苗」的鄙夷之言盈庭,包括指揮官陳時中在立法院答詢都說「(上海復星代理)BNT在深圳分裝」。

第三,郭台銘表達有意願採購疫苗捐贈後,苦等十八天,直到他臉書發文八點聲明表示,「有消息傳來民進黨不同派系間有不同的意見」,並求見總統蔡英文,希望當面報告,郭台銘才能和台積電董事長劉德音進入總統府面見蔡英文,取得政府鼎力協助的保證。

第四,在鴻海台積電取得政府授權之後,再隔一星期,同樣在五月底六月初表達採購疫苗意願的慈濟,却一直到證嚴上人發表聲明強調,採購疫苗是為了人命,呼籲政府比照鴻海台積電給予授權,蔡英文總統才緊急與上人視訊後,慈濟才獲得「一定積極處理」的保證,這個過程正是顏博文所說的,「約持續五十七天」;也是柯文哲口中的「要不是證嚴法師『起呸面』(khí-phuì-bīn,翻臉),那時候疫苗是進不來的」;…

《空汙怎麼來》/邱愛婷

就是要製造各式各樣的物品
就是要製造各式各樣的能源
滿足無限擴張的人類慾望和數量

缺乏現實感的夢想
在製造夢想的時候
先因為製造 產生一波排放
在夢想破滅的時候 造成的浪費
最後還是必須處理燒掉
再放一波
留下的是 販賣造成的財富和底層
心裡永遠在追求
卻永遠不可得的小確幸
#我第一個想到廚餘機

每一次的消費都在投票
但是九成以上的人
卻期待四年一次的投票
可以改善空汙🤪

但是每每消費都在投空汙一票
這是共業沒有誰比較清高
大家一起共同承擔而已

元毓說

【The Rational Optimist】一書第三章「The feeding of the nine billion」摘要。 我一直很喜歡Matt Ridley的書,這位作者是經濟學人雜誌中科學欄目的主筆之一,也是英國國會議員,更是多本上榜紐約時報暢銷書作者。
以下是第三章書摘,有許多有趣的事實。
我們常見到坊間「發展經濟有害環保」這類錯誤論調,事實上從經濟分析角度切入,所謂發展經濟是「以更有效率方式生產」,本質上才能真正的減少自然資源的額外耗損,所以「發展經濟才是促進環保的唯一解」!
此外作者認為有機農業與環保團體怎樣殘害世界、踐踏環保,值得一看:

Capital and Metal
1. 公元前2300年左右,位於現今奧地利境內,考古發現有一群定居者並非從事農業,而是專門從事採集銅礦並煉製為銅器。在這個寒冷的山谷,必然是因為這群人發現煉銅的好處大過遊獵或農耕,這也必然表示有一個足夠的交易系統讓這群人可以一代代地無需從事覓食、紡織活動就能取得生活所需的食物與衣物。

2. 有趣的是,考古研究也發現多數礦產地區的人並不富裕,Cornish tin, Peruvian Silver, Welsh coal, Danube Plain Mitterberg copper.

3. 這些古人製作的銅器,以各種形式遍及歐洲,後來甚至被分解當做貨幣使用,成為「銅幣」的前身。

4. 一般人都嚴重低估新石器時代人類貿易頻繁程度。研究認為古代人約莫消費其自身產出的1/3~2/3,剩餘則用於交易。馬拉威或莫三比克的貧窮村落裡,很少人是專業分工,多數人消費自身大部分產出。意味著:越是自給自足,事實上越貧窮!

5. 暴力謀殺事件在早年農業社會時常發生,冰人Oetzi就是被殺,而他身上的血液分析也發現還有其他四人的血液。現今德國境內的Talheim也有考古發現一個存在於4900BC的村落34口人被屠殺,全是男性,顯見該村落的女性應該是被當做戰利品擄走。
聖經也記載摩西與Midianites戰鬥勝利並屠殺所有男性之後,摩西要求眾人作事有始有終,好好地強暴敵方處女完美ending。
探險家Samuel Champlain與印第安部落1609年一起生活時,記錄部落之間戰爭時,其部落如何對付人質:從黃昏起不斷用燒紅的木棒在人質身上烙印直至天明,然後根據印第安傳統,天明才可以放血並清空內臟,然後好好地吃掉這個人質。

The fertiliser revolution
1. 1830年代,歐洲人在南美與南非海岸區發現鳥糞島,這些陳年鳥糞恰恰是非常優秀的肥料,19世紀年產80萬頓!可當這些鳥糞島被開採殆盡後,人心惶惶;偏偏此刻又發現南美洲安地斯山區也有這種鳥糞礦產(事後地質學家證明這些礦產其實也是過去的鳥糞島,只是因為造山運動而跑到山區)。1898年,馬爾薩斯人口論的百周年紀念前,鳥糞礦產又面臨挖掘殆盡的可能,當時的英國化學家Sir William Crooks提出警告:「... all civilisations stand in deadly peril of not having enough to eat, and unless nitrogen could be chemically 'fixed' from the air by some scientific process, the great Caucasian race will cease to be foremost in the world, and will be squeezed out of existence by races to whom wheaten bread is not the staff of life.」

2. 15年後,Fritz Hhaber and Carl Bosch發明了從蒸汽、甲烷與空氣製造氮肥的方法,實現Crroks本以為不可能的任務。如今一般人身上超過一半的氮原子都是從這類阿摩尼亞工廠而來。

3. 另一個重大侷限條件變化是:內燃機發明
過去歐洲以馬為主要動力來源,1915年美國馬匹數量高達2100萬頭,全國1/3農地產出都用來餵養馬匹。因此當機器取代馬匹,也等同美國農地1/3得到釋放,可轉用來餵養人類或是畜牧。農產價格崩盤是可以想見。

同時,內燃機讓離港口、鐵路較遠的土地產出也能低成本地運到交通幹道,使得這些土地租值增加,產出得以進入市場,但也因此壓低農產品價格。1920年代,美國有超過300萬英畝的未開發土地。這些土地距離鐵路超過80英哩,馬車需要5天才能運到,昂貴的馬車運輸費用將使得農作價格必須增加30%方能損平。石化燃料與內燃機大幅降低運輸費用,不但更多土地從無用變有用,且農產品價格可再降低。

Borlaug's genes
1. 1943~1960年代,印度發生饑荒。恰好1952年美國農業學家Norman Borlaug等人發現一種短桿小麥,可吸收更多肥料並產出傳統小麥的三倍。
Borlaug從1963年到1966年不斷努力希望在印度推廣這種小麥以拯救印度饑荒難民。可是印度政客卻是最大障礙!印度的研究人員故意給予不足的肥料,造成產量不如預期然後宣稱美國科學家只是騙子。海關以過度的殺菌程序殺死了一半的種子。印度各省壟斷種子的廠商不斷政治遊說反對使用該批種子,甚至到處放話欺騙民眾宣稱該批種子會帶來瘟疫。
印度政府刻意拒絕增加該批種子所需的肥料進口量,對外宣稱是為了扶植國內肥料廠以達自給自足目標。
即便面對如此多困難,該批短桿小麥還是在印度、巴基斯坦大量栽種,並於1968年有驚人產出,二國甚至沒有足夠的人手、運輸設備與榖倉來應付這超大量產出!某些城鎮甚至得用學校建築物來儲存多餘的小麥。
知名環保份子Paul Ehrlich在該年三月出版「The Population Bomb」宣稱印度永遠不可能產出足夠糧食餵養自身人口。可笑的是,該環保份子的預測在該年就被打臉,連印刷油墨都還未乾哩。
1974年,印度甚至成為小麥出口國!1970年,Borlaug獲得諾貝爾和平獎。
1900年到今天,全球人口增長400%,耕地增加30%,平均產量增加400%而總糧食產出增加600%。

Intensive farming saves nature
1. 2005年全球每英畝農地產出是1968年的2倍(年複合成長率1.89%);反之,如果單位土地產出沒有增加,則全球60億人口需要79億英畝土地(而非現在的37億英畝)來生產糧食,也可以說需要額外一個南美洲大陸(扣掉智利)。

2. 今日人類只在地球表面土地的38%耕耘,若單位產出僅有1961年水平,則需要使用82%土地方可供養今日人口。
其關鍵在於「intensification」,密集種植增加產出,讓熱帶雨林中有20億英畝土地被農夫放棄耕作,而重新成為雨林。

3. 常有論調宣稱「生態系統已經因為人類而崩壞」,但事實上人類只消費了地表植物產出的23%。

4. 現代高生產力的農業,事實上不僅僅讓馬爾薩斯會繼續錯下去,也真真正正地保護了稀有野生動物--人類無需也無誘因去開發更多土地。

5. 經濟學家Colin Clark推測地球表面足以養活350億人口(以光合作用的極限值推估);我們根本不需推廣素食,人類食物供給也一樣綽綽有餘。

6. 全球70%的人類用水都用在農作上。但目前農作用水其實相當浪費,超高比例都是蒸發而非真正用於灌溉,不過隨著drip irrigation技術發展,這個現象正快速改進中。作者認為農業用水的浪費,其實反應的是水價過低。
(這是相當準確的經濟感受,台灣一堆高學歷理盲還不見得具備如此正確的經濟分析直覺)

7. 上述的糧食生產增加,一部分來自於技術,但更大部分來自於全球市場專業分工。鼓吹在地生產消費是非常愚蠢的主張,這群人只看到運輸費用,卻完全沒看到專業分工、充分利用各地不同之比較優勢帶來的利益有多龐大。再說,為何以國家為單位?為何不以星球為單位,以整個地球來看始終是自給自足啊。
也如同前面敘述,自由市場下的專業分工,反而保障了更大面積的大自然與動植物。換言之,讓市場自行運作,我們的子孫不但會吃得更好更享受,還有更多大自然。

8. 遠古人類採集狩獵時期,平均每人需要數千甚至上萬公頃的土地產出才能得溫飽;而如今現代人只需要0.1公頃土地產出,就足以享受今日食衣住行育樂等各方面需求。人類生產力之進步驚人之外,也駁倒一堆環保夢想家的「今不如古」之愚蠢論點。

Organic's wrong call
1. 有機農業是最糟糕的想法 -- 一者是故意用更無效率的方式來生產作物,結果將使全球有更多人挨餓;二者則是此無效率生產必將被迫使用更多土地,使得雨林與野地更難被保護。

2. 有機農業放棄了一般施肥方式,遲早會耗盡土地的磷、鉀等礦物質,單位地力產出註定要減少,意味著大量採用有機農業必須使用更多土地來生產。
尤其是土中的氮,有機農業使用岩石或魚類打碎入土壤中,效率不但輸給工廠生產的氮肥,同時這些額外的氮添加所耗能源、資源都超過工廠。

3. 有機農業還宣稱盡量減少石化燃料的使用。事實上加州的有機萵苣耗費4600fossil-fuel calories來到餐廳餐桌上,而一般萵苣耗費4800,根本沒有多少節省。

4. 唯一解決有機農業低產出、低品質的方法,卻偏偏被有機農業支持者所排斥:基因改造!
1930年代,法國發明一種細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 噴洒在作物上可以達到防蟲害效果;1980年代各種bt發明,而有機農作人士接受此種抗蟲害方式,認為比化學農藥來得好。
可是當生物學家把這種細菌的基因植入作物本身(地一粒為BT棉花),讓作物自己就有抗蟲害效果時,這些有機農作人士不依了。如今全球1/3棉花均是bt cotton。
一如既往,印度政府禁止此類棉花種子使用;但當印度棉花農發現鄰居有人非法盜種,深深被其高產出與防蟲效果震撼,強烈抗爭下而終於大量採用。其結果是:印度棉花產量增加兩倍,而農藥使用量減少一半!
從中國到亞利桑那州的各種研究均指出,這種基因改良的防蟲作物可以減少80%農藥使用,且該地區的蜜蜂、蝴蝶數量均有大幅回升現象。

The many ways of modifying genes
1. 現今人類所有作物都是基因突變與選擇的結果。
胡蘿蔔之所以是橘色,是16世紀荷蘭農夫從突變種中挑選刻意栽培的。

2. 反基改論調:
a. 基改食物不安全 -- 事實上幾兆單位基改食物已經下肚,不存在任何人因此而生病或死亡的案例。
b. 基改違反自然 -- 事實上人類主要糧食:小麥、稻米,都是不存在於自然界、經過人類基因挑選培育幾萬年的植物,大自然根本不存在野生小麥、稻米,人類主食本就是人類介入自然而生成的結果。人類不但沒因此絕種,還增長到數十億人口哩!
c. 無油樟(Amborella)的基因中就含有苔蘚與藻類的基因。說跨種基因違反自然,恰恰是論者自己不懂大自然,不知這是非常常見的現象。(基因可以藉由病毒傳染,從蛇類跑到沙鼠身上)
d. 基改反對者又宣稱基改種子開發者只是為了自身謀利,而非為了幫助農民。咦?賣耕耘機的不也是如此,世界上哪個行業不是為了自己利益而努力工作滿足客戶需求?這種違背基本經濟學常識的蠢話也說得出口?
e. 2008年,世界約10%耕地已經種植基改作物;世界上只有部分歐洲與非洲耕地受到極端環保份子影響,拒絕基改作物。其中最誇張的就是辛巴威,在2002年饑荒正嚴重時,還受綠色和平組織與Friends of the Earth介入而拒絕基改糧食援助,加劇饑荒嚴重性與死亡人數。
甚至有環保團體欺騙辛巴威人說吃了基改食物會被反轉錄病毒感染。 Robert Paarlberg批評得很好:「歐洲人強迫最窮困的人接受最奢華的品味(Europeans are imposing the richest tastes in the poorest of people)」
肯亞的科學家Florence Wambugu說:「You people in the developed world are certainly free to debate the merits of genetically modified foods, but can we eat first?」
f. 非洲多是貧窮小農,明明就是最適合栽種基改作物的環境 -- 因為這些小農不易負擔大規模複雜供水系統、農藥與除草劑等等,而基改作物恰恰適合讓這些本無太多資本的小農投入最少而獲益最大,偏偏就受到「所謂環保團體或人道團體」阻撓而被迫繼續貧窮。
明明全世界單位人均糧食產出不斷增加,偏偏非洲的單位人均糧食產出卻在過去35年內衰減20%。
綠色和平組織與Friends of the Earth還真是「殺人不倦」。…… 後文

小結

經濟學的範圍很廣,世界各地的作法都存在著可能。可能有最好的方法,但多數時候是最適合該國的方法。就像每個國家的民主之路長得不同,但又有相似的面向與角度。歷史是借鏡,他國是借鑑,如此之多、可以參考的故事,蒐集來了,無法善用,就簡單成篇。

如同我在〈我懷念沒有網路的時代〉裡說的「網路所創造的未來,我不悲觀,但也樂觀不起來。」。網路上的對話有許多種,在同溫層的那種最多,那種假編成章、幻想文也不少,有些立場的常常左右都會得罪人、漸漸沒人對話的也有,綜觀來看,「長久的時間」、「等待的耐心」勢必要放到民主成熟的條件裡,甚至要放上一個「誰說民主不亡國」(張作錦先生的書名)的問號。

註釋與參考

註1:可以參考〈什麼是「中國」?〉、……
參考:〈生命中的每一個問題〉、〈自私的人〉

No comments:

故事們10(Story:必備信仰)

家事它會不斷增生 也會不斷被消滅 by 背包ken 有網友抱怨「做家事都沒被看見」 我想原因是,家事是動態的,它會不斷增生,也會不斷被消滅 ​ 以至於,另一半若是每天固定時間進門,會像是什麼事都沒發生一樣 (怎麼有種老高要講時空悖論的感覺..........

閔衛(HeMingway)的行程